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

摘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 ,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 散文话语 王琦瑶 女性视角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 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精致的结构

对于女性作家我们还了解铁凝,她的作品《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等, 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白大醒对爱情的执着;在成长中的苏眉;在肉体上寻找安息,在灵魂上寻找寄托的,睿智顽强的司猗文。作者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一一讲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铁凝的“聪明”,而与铁凝相比,王安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致”。

在作品中,我们从目录上便可看到王安忆的精致。整个作品有三部分,每一部分有四章,每一章包括这一部分所要介绍的人,事,地点。王安忆的这种安排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看她的这部作品就如同在餐桌上品味一碟碟精致的菜肴,让人赏心悦目。开始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看似只是单纯的介绍这些琐碎的事物,其实是在为以后的书写埋下伏笔。弄堂的壮观,性感,形形种种,以及日常生活的感动,都是上海所特有的景物,可以说是那时上海的写照,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场景可以说是一次冒险,用的好了会增添文章的可读性,如同我们所看到的《巴黎圣母院》那样宏达的描绘场景给人以美感享受,当然作者在这次的冒险中成功了,她用散文般的话语将小说的语言细腻化,使小说的开篇就具有散文般的美感。后来所写的闺阁,鸽子等也同样这样,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鸽子的安排,开头结尾很好的结合,给人以圆形的视觉感,鸽子是这个城市的使者,也是这个城市的见证者,所有的一切,鸽子都站在一个“制高点”来俯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