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

现场考察 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资料收集 有关管理部门访谈自然环境概况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环境保护现状与趋势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城市发展定位与优势 环境压力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环境预测 环境容量测算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专项规划方案 环境功能分区 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辐射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保护规划 声环境保护规划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案 可达性分析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专家论证与咨询 规划上报通过后实施 图1.6-1 东莞市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2 规划区域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谢岗镇(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位于东莞市最东端,是东莞市的“东大门”,接壤惠州,毗邻深圳,与清溪、樟木头、常平、桥头四镇相接,全镇土地面积91.04平方公里,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谢岗镇地处铁路广九线、京九线的交汇点,两路铁轨在这里并轨南下,直达深圳、香港。距惠州机场30公里,距东莞口岸火车站15公里,距广州机场100公里,距樟木头火车站9公里,距深圳机场55公里,距深圳、皇岗口岸50公里,距盐田港50公里。目前,东莞市建设的东部快速干线、虎岗高速公路、在建的莞惠城轨、博深高速横贯谢岗镇。 2.1.2地形地质 2.1.2.1地形

谢岗镇属丘陵地貌地区,地势南高北低,银屏咀山脉横亘南部,银屏咀峰顶海拔898m,为东莞市最高峰。山区山体庞大,集中连片,分割强烈,山体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m~600m之间,坡度30o左右。丘陵、台地海拔多在30m~70m之间,岗体浑圆,孤峰突兀。山岗面积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北部平原多为坡度平缓的埔田(海拔在6m~12m),塘、库水面星罗棋布。 2.1.2.2区域地质

根据1/20万《区域地质图》资料,东莞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的谢岗-惠阳凹褶断束新华厦系莲花山断裂构造带南西段,经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构造图像比较复杂。区域内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尤以燕山构造阶段之断裂最为发育,而早期的断裂不太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二组断裂构造构成了本区基本构造框架,其中北西向断裂是主要构造。

图2.1-1 区域地质构造图

区域内北东向断裂构造一般为大断裂和深大断裂,多是逆断层,剪切应力为主,断裂带广泛发育片理化压挤带硅化绢云母化和糜棱岩化,主要有南岗——福田断裂,东江断裂,东莞——厚街断裂, 横沥——虎门断裂,化龙——南沙断裂,狮子洋——伶仃洋断裂。

本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在东莞市境内未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地震台站记录以来的小震活动比较少。本镇未曾有过破坏性地震的记载,但在邻区广州、南海、番禺等地分别于1372年、1683年、1824年、1915年发生过六度地震。

据区域地质资料,本镇受断裂带影响较小,镇内处于相对稳定地段。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东建[2004]32号)文件,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谢岗镇为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谢岗镇所在区域地址构造稳定,现状地貌类型为第四纪形成,山丘以粗粒花岗岩为主,少量斑状花岗岩,岩石分裂成大块,至风化溶解成偏红色土壤,堆积山坡。由于粒度较粗,易被洪水冲刷。土壤为偏酸性粘土。谢岗镇属地震稳定地区,有记载的有感地震700年仅有数次,均在三级以下。

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东南面的银瓶咀山,是东莞市最高峰,海拔898.2米,东

条北行主山。保护区的整个地势由东南的银咀-白云嶂,西南的豆腐头顶-马坑山项-长山顶(海拔均在700米以上),逐渐向北面的石鼓水库(海拔103米)降低,整个自然保护区形成一个身北的漏斗状集雨区。银屏咀山体庞大,集中连片,分割强烈,山体起伏较大。自然保护区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土壤类型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改变:保护区内海拔600米以下为赤红壤,海拔600米以上为黄壤。 2.1.2.3工程地质

根据该区域部分工程勘察资料,该镇范围内基岩出露较少,揭露地层主要有下第三系(E),第四系全新统(Q4mc)及人工堆积层(QS)。

(一)基岩

下第三系(E):主要为棕、灰棕、灰绿灰、褐红泥质粉砂岩,局部段为含砾泥质粉砂岩呈薄层分布于泥质粉砂岩之内。根据其风化程度,将岩石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三个带。

下第三系(E):

1、全风化层:紫红色,绝大部分矿物风化呈土状,可见原岩风化碎屑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1.00m;

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胶结,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见钙质充填物,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1.0m;

3、弱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 泥质胶结,表面光滑,节理裂隙不发育,裂隙面见少量钙质充填物。强度较高, 层厚变化较大,多为1.00~13.00m。

(二)第四系

工程区第四系分布广,基岩多在山头及采石场出露。地层自上至下分述如下: 1、淤泥类(Q4mc)

浮泥(该层多在排渠、渔塘、水沟中表部出露):深灰色、灰黑色,含大量有机质,具腥臭味,饱和,呈流塑状。

淤泥:主要为灰色、深灰~灰黑色,部分淤泥含少量粉砂及大量有机质及炭质结核,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30~8.00m。

淤泥质粘土:深灰色、灰黑色,含少量有机质,局部见腐木和炭结核,饱和,呈软塑或流塑状,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0.00m;

2、砂类(Q4mc)

粉砂:深灰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部分粉砂含大量淤泥,层厚变化较大,多为1.0~13.0m。

中砂:深灰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磨圆度差,分选性一般,部分中砂含少量淤泥,中砂上部局部含大量粗砂和砾砂,多呈稍密或松散状态,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2.00m。

粗砂:深灰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磨圆度差,局部粗砂下部中砂含量占20 %左右,多呈稍密或松散状态。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7.0m;

3、粘性土类(Q4mc)

粘土:灰白色、桔黄色、棕红色粘土,湿~稍湿,可塑~硬塑,局部含砂量较高,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9.0m。

粉质粘土:桔黄色、棕红色粘土,稍湿,硬塑,局部粉质粘土上部含砂量较高,稍湿~湿,可塑~硬塑,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0.00m;

4、残积土 (Qel):棕黄色、棕红色粘土,稍湿,硬塑,局部残积土上部含砂量较高,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8.00m;

5、填土(QS):多为素填土、杂填土、压实填土等,颜色较杂多为褐黄色﹑紫红色﹑肉红色﹑灰白色粘性土, 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6.0m。 2.1.2.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局部存在微承压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区内上部土层中,地下水埋深变化较大,多为0.4~5.0m不等(受季节降水影响较大);下伏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的强风化层中,埋深变化较大,多为6.0~23.0m。

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与地表水呈互补关系。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硫酸钠型水,PH值为6.0~7.0,呈中碱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硫酸钠型水,PH值为6.0~7.0,呈弱碱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弱腐蚀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