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九 文言文阅读(三)

?号之为“匡山”?人因.A.? ?不如因善遇之?.?其中?蛟龙潜于.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饮以‘看松’名庵?可挈尊罍而?今乃..??C.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3分)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于狱中上书自明 [西汉]邹阳

①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

6

,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

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原大王孰察之。 .

②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佯狂,接舆辟世,恐遭此患也。原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原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

③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之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

;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何则?

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④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而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缪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

⑤圣王制世御俗,不牵于卑乱之语,不夺于众多之口。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之说,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而归,以王天下。故秦信左右而杀,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于谄..谀之辞,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槽,此名士所以忿于世而不恋富贵之乐也。

⑥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故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摄于威重之权,主于位势之贵,故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①邹阳:西汉文学家,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王表白心迹。梁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②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将此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③太白蚀昴:金星遮掩昴星,古人以为精诚上达于天所致。④尾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⑤

:古时良

马名。⑥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以其先祖曾封于吕,故又称“吕尚”。⑦乌集:象征西伯周文王得姜尚。⑧薮:草丛。

7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 .B.原大王孰察之 .

喻:使……明白,理解。 孰:仔细。 任:任用。 昭旷:清楚平坦。

C.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 .D.独观于昭旷之道也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燕之尾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原大王孰察,少加怜焉.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荆轲慕燕丹之义?昔者.?C.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摄于威重之权?.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B.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C.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D.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以荆轲刺秦、卫先生佐秦精变天地却不能取信于燕太子丹、秦昭王的故事类比自己的遭遇,揭示自己虽尽忠竭诚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进而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

B.③段中举苏秦相燕、白圭为魏取中山之事,告诫梁孝王君臣相交贵在相知,同时暗示自己对梁孝王的诚心,希望他能如燕王、魏文侯一般对待自己,为自己昭雪洗冤。

C.⑤段举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周文王用吕尚而王两个正面例子,告诫梁孝王作为君王应该向古代圣王学习,善于采纳臣下的正确意见而不是被阿谀奉承之人的谗言左右。

8

D.本文写作笔法灵活,时而站在自身的角度,时而站在天下名士的角度,时而站在君王的角度陈述,旁征博引,既为陈情,又有对君王用人之道的议论,可谓情理并茂。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主沉于谄谀之辞,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槽,此名士所以忿于世而不恋富贵之乐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22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9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 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归赵氏 .B.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 .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D.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 .

归:回家。 质:典押。 信宿:连宿两夜。 重:即“再”,重复。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俸入以事铅椠饮茶先后?竭其?为..A.? B.? ?则或咎其?欲出者公为我献之??..?复取图书?不悲身死而.C.? ?敝之,不仁?因人之力而.

?艰而失之易也?何得之.

D.? ?无惑也难矣?欲人之.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过程和目的,同时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详写了夫妇早年的生活经历、集书经过,重点描述了金兵侵宋、兵荒马乱、图书散失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