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九 文言文阅读(三)

的情况。

B.本文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事件繁多。作者以时间为序把历历往事构织成一条纵向的明线,以“得之艰而失之易”为主线,贯穿全文。

C.深入体味,作者还隐置了一条夫妻感情的暗线,采取路随峰转的手法,让暗线与明线表里同行,浑然一体:慨叹金石书面“得之艰而失之易”是结构主线.睹书怀人、抚今追昔是情感暗线。

D.文本对比手法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得之艰”与“失之易”,二是收集二千多年与损失几年时间,三是得藏品的欢愉与失藏品的痛苦,四是成书前的恩爱苦乐与成书后的孤独惨淡等。

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集训九 文言文阅读(三)

1.C [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B项,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目”是“条目”之意。C项,“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D项,“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指代军队,解释为“交锋”,正确。]

2.A [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则”,均为连词,就。B项,“为”,第一个为介词,相当于“给”“替”;第二个为动词,给予。C项,“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均为副词,第一个意为“才”;第二个意为“于是,就”。]

3.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

11

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4.B [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5.【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1)“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2)“……也”表判断。“审”,清楚。

答案 (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力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

12

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说:“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

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6.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舍”,可以联想到“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是“安排住宿”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为“寄居”正确。B项《陈情表》中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是“改变”的意思,和这句中的意思相同,正确。C项《过秦论》中有“秦人开关延敌”,“延”是“延请”的意思,据此推断C项不正确。D项“属”,通“嘱”,意为“托付,交付”,正确。]

7.C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前一个“与”,介词,跟;后一个“与”,连词,和。B项中前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关系;后一个“以”,介词,把。C项中的两个“所”都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D项中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8.B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句是说詹鼎的聪明才能,超出常人;②句是写詹鼎对读书的喜爱;③句是写他的廉洁;④句是表现他的才能出众;⑤句是表现他的写作才能后文可以验证;⑥句是侧面描写他的才能出众。据此,用排除法可排除带有②和③的选项。]

9.D [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詹鼎没有担任过河南行省郎中一职,原文说吏部要求让詹鼎担任河南行省郎中一职,但被丞相否决了。]

10.【详细分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知识。(1)“故”,本来;“市”,

13

做买卖,做生意;“业”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家业;“奈何……也”,固定句式;“从”,跟从。(2)“孰”,谁;“谓”,说;“是”,指示代词,这;“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保全;“赦”,赦免;“问”,责问,追究。

答案 (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是台州宁海人。他家一向贫贱,父亲在集市以卖饼为业,寄居在县里的富豪家里。富家只有吴家最为富贵,詹父就寄居在他家里,生下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上的儿童嬉游,只喜欢到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说出诸生诵读的内容。吴家很喜欢他,对他的父亲说让他读书。詹鼎欣然同意,只是他的父亲不愿意,骂他说:“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经常自己温习功课,夜里坐在饼灶下面干活,也诵读不停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就让他去读书。过了一年,全部掌握了他的老师所会的东西,老师辞归了。当时吴家聘请老师,詹鼎也跟从学习,吴家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让他学习。不到几年,吴家的孩子没有能和詹鼎谈论的了。他们的老师辞去,于是詹鼎就成了吴家各位孩子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事,官府不能控制,就把重要的职位授给方国珍。方国珍在庆元建立府署,寻求士人为己所用。方国珍听说詹鼎很有才能,就用计谋捉住他。詹鼎被方国珍擒获,无可奈何,只能替他出力,担任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有人触犯了法律,交给詹鼎处理,詹鼎严格按照法律定罪。平章的妻子接受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许可,说:“现在方家想成就大事,应当任用天下贤能的人,一心遵守法律,怎么能让妇人来干预事务呢?”没有答应。平章的妻子很生气,就诬陷他,詹鼎被关到牢狱中,半年才释放出来。

再次被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所占地界相互交错,军官权臣很多,以为詹鼎不过是一个儒生,不熟习边疆事务,因而多次违反约定。詹鼎召集众人聚集到庭堂上,拉出一个驿丞,用不承受公命之罪来责问他,并杀了他。庭堂上的人都怕得双腿发抖,跪着行走向他请罪,跪很久不能站起他才作罢。以后,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什么要陈述的,都跪着和他说,不敢抬眼看他的脸。詹鼎处理事情有才干,竹简案卷堆满跟前,一会儿就判决

14

完了。

至正末年,我大军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了,乘坐着楼船逃到海上。皇上非常生气,想发兵讨伐他。方国珍身边没有谁能为他想出好办法,詹鼎替他起草上表谢罪,言辞非常恭谨有理。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更让方国珍担任了右丞的职务,詹鼎也被召到京城。

当时河南行省缺人担任郎中一职,吏部请求让詹鼎担任。丞相说:“我们一起共事,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外放做官。”等了半年,担任留守都卫经历,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没有满任期,主管部门请求任命官吏。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强过任何人。”他就这样被人称道。詹鼎在刑部任职的时候,坚持用宽厚仁德来执行法纪,没有严威的名声,人们却都喜欢他的不苛刻。适逢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军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贿赂。御史审查詹鼎,詹鼎说在留守的时候外甥来省亲,怕是有这事,自己确实不知道。御史说:“法贵在杀那些有名的。”最终杀了詹鼎,参与的百余人都被杀。

11.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含辛茹苦”“茹毛饮血”中的“茹”都是“吃”的意思,据此推断“采之可茹”中的“茹”为“吃”的意思,该项正确。B项“皆竞秀献状”是描写东、西、北面的山峰的,显然“秀”解释为“开花”不对,应是“美好,秀丽”的意思。C项“被”可以联想“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等句,推断C项正确。D项“狎”可以联想“稍近,益狎”,解释为“亲近而不庄重”,不过这里说章君看不起世俗之人的搅扰,不愿与他们接近,因此解释为“接近”正确。]

12.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介词,趁着,趁机。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比。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D项“乃”,均为副词,表出乎意料,解释为“竟,却”。]

13.C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②是描写松树上的薜荔和女萝的。③是描写嘉树的。⑤是写章君在松树间歌吟的,重在描写章君。]

14.B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15.【详细分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1)“负”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背”的义项引申出“具有”;“尝”是副词,曾经;“植”是动词,建立;“见”是通假字,通“现”,显露;“自见”是宾语前置,即“显露自己”。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