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既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所谓实行“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也只是一种空洞的幻想。

第二,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反动的一帮”的反动谬论,阐明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拉萨尔认为,除了工人以外,“其他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马克思指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它混淆了敌友界限,根本否定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针对拉萨尔的错误观点,马克思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重要原则。

第三,批判拉萨尔主义“铁的工资定律”的谬论,捍卫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指出,“铁的工资定律”是拉萨尔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个理论的实质在于,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归因于人口的自然繁殖,说成是“自然规律”。这个观点根本否认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不懂得工资只是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掩蔽形式,将工资看作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这就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作用。

第四,批判拉萨尔主义的依靠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坚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反动的空想,因为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

第五,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自由国家”的谬论,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马恩指出,拉萨尔的“自由国家”理论抹杀了国际的阶级本质,把实现“自由国家”作为统一后的德国工人党的奋斗目标,这就完全否定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最终实现共

31

产主义的崇高目标。

2.科学的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职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革命转变时期”的根本特征。他还指出了过渡时期必然存在的客观依据,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全部和自动形成,因此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必须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对整个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而过度到社会主义。

3.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 马克思揭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既社会主义的特征。他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社会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还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分配原则,既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相交换”。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32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成熟程度和发展程度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分析两个阶段的重要意义在于,科学的说明了共产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进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3、《反杜林论》是怎样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论述

首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划清了它与旧哲学,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为更深一步的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恩格斯进一步解释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吧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的唯心主义观点,还论证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第三,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3

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首先是从发现和制定唯物史观开始的。《反杜林论》在把阐述的重点放在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同时,全书始终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关于唯物史观出发点的原理。恩格斯指出,与一切旧哲学相反,唯物史观不是从人的意识出发说明人的存在和人的历史,而是从人的存在,即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说明人的意识和人的历史。

2.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力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它决定着社会的生产关系或交换形式。一定社会时期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3.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针对杜林关于政治暴力决定经济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经济。他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的角度说明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4.关于经济基础与道德观、平等观等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恩格斯在批评杜林所谓永恒不变的道德时指出,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社会历史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时具有阶级性的,道德和法一样,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还分析了平等观念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一切时代的平等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

关于阶级、国家的地理。恩格斯指出,阶级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

34

而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

第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观。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等客观实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对待思维,鼓吹人的思维及其产物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观点时,恩格斯阐述了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

1.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上,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2.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恩格斯还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第五,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后,恩格斯阐述了在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中普遍起作用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针对杜林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恩格斯通过列举自然界、社会和思维方面的客观事实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在论述质量互变规律时,恩格斯指出,质量互变规律就是“单纯的量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的规律。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在论述否定的否定规律时,恩格斯着重论证了辩证的否定观。还用大量事实证明,否定的否定规律,“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

3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