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现。
再次,恩格斯阐述了自然本科学发展的能力。他认为,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不断对自然科学提出新的需要,并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着新的研究和新的研究手段,从而有力地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后由于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使自然科学获得相对于生产实践需要的超前发展。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科学实验作为独立社会实践形式的重大意义。另外,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各门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方面。学科间的相互推动还突出表现在边缘学科的出现,从而开拓和深化了自然学科研究的领域和层面。恩格斯还强调了社会制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对近代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它的剥削制度的本质也必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只有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是自然科学获得真正的迅猛发展。
6、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思想?
第一,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如果把这个基本观点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就会把这个观点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
41
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
第二,指出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恩格斯具体分析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的三种情况:一是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导致自身的奔溃;第三种是阻碍经济沿着某个方向走,而又推动经济沿着另一个方向走。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坏,并造成人力和物理的大量浪费。
第三,论述了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指出,宗教和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不同特点就是他们远离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他们虽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经过了一系列中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和宗教作为分工的特定领域,具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继承性,都是以前人已有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和亮点出发的,因而这就使他们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是其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则是它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四,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恩格斯认为,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力量所支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决不能由此而否认人的意志和人的自觉的活动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42
作为历史运动的总合力由无数力的合力构成。产生各种不同意志的根源是各种特殊的生活条件,即由个人的内在需要和外部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因此,这个“总合力”不仅是指无数单个人的意志的力量的总合,而且也包括决定他的各种客观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因素的力量的总合。历史运动的过程是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错综复杂作用的结果,这种合力所造成的一个总的结果就是历史事变。由此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7、 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新探索?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入到相当稳定的繁荣时期。到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入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发展中的周期性危机、各种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其在政治上的有效统治,开始调整政策,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变化,“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巷战,现在大大过时了。”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20多年,战斗的无产阶级并没有随公社革命的失败而被埋葬,相反,得到了很大发展,国际社会主义大军已经形成;资产阶级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很大改进;资产阶级暴力机构空前加
43
强了。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资产阶级的新变化,他及时做出了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调整与变化。恩格斯认为我们不能再用古老的旧的斗争策略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应从暴力革命转向注重合法斗争、从强调决战转变到不轻易决战、从重视巷战到否定巷战等调整。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充分利用普选权取得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改变斗争策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恩格斯及时准确的调整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与偏离,而是在新时期下,面对新变化,在坚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前提下,更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做僵死的教条主义。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随着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变化,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现实结合,才能制定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无产阶级取得自身的解放,取得胜利。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阶段
1、哪些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不仅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广泛传播,而且扩大到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时,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1) 传播的背景因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气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资体系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得以最终
44
形成。而资本的生产和集中最终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暴露出明显的腐朽性,出现了许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同本国劳动群众结成同盟,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国家和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客观条件日趋成熟。俄国的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同封建农奴制的残余结合,沙皇专制制度是其在政治上的支柱,所以列宁称之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上的尖锐矛盾。而在这种多矛盾中,俄国首先面临的是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这成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解决矛盾。
20世纪初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俄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奠定了阶级基础。俄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之所以有利于发动无产阶级运动是在于:首先,工人的相对集中,有利于他们团结一致,开展革命活动;其次,深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造成了俄国工人高昂的斗争精神。基于以上两点因素,使得工人运动得以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兴起。而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营造了合适的社会环境。 (2) 传播的理论因素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始于1883年普列汉诺夫所创造的“劳动解放社”。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上,普列汉诺夫是全面系统地向俄国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先驱。他的著作为俄国革命者用马克思理论分析俄国的社会现状提供了理论文本,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和大众化。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