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2 城市化(讲义)-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Word版含解析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

一、城市化概述 1.定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范围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城市等级在提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 3.城市发展的推拉力因素: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4. 城市化的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推动区域科技文化等发展

二、城市化的进程:

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

(一)城市化的水平高低及进程的阶段特征

1.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是以城市人口比重为衡量的:

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差异

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目前)发展速度缓慢。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征:

1.城市化的阶段及其特征: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郊区城市化原因]:①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意义]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 再城市化: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所处的阶段: 一般来讲,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发达国家很多城市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城市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城市不断在扩张。

超前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城市化水平却比较高;

还有西亚、北非的一些产油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不发达,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致使城市化水平也比较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一)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生态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二)不合理城市化引发环境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① 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影响示意图

(1)城市建设前,地表以自然环境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土层深厚而疏松,空气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40%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50%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对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起到稳定作用;只有10%的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不仅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减小河流的含沙量。

(2)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

③ 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④ 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出现城市“热岛”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过快的城市化产生的城市问题: 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

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