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重点资料).doc

第4单元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4单元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程类型 新授课 1.概述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目课程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课前课程导学建议 教 学 建 议 准备 标 解读 2.描述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指出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重点: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构建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1.引题采用实例,需要教师课前多看一些实例,筛选出最合适的实例。 2.引出种群“J”型增长的实例,然后循序而讲。 3.引出种群“S”型增长的实例,然后循序而讲。 4.准备对种群“J”型增长和种群“S”型增长比较的表格。 1.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尽量多列举例子进行教学。 2.对于种群“J”型增长和种群“S”型增长要对比学习,理解更透彻。 3.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的K值、K/2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要讲清含义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对于微观的细菌增长,最好能板书宏观化讲解。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导学习内容 创设 教师行为 提供素材: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学生行为 学生观看录像片并媒体运用 录像片 1

入 新课 情境 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皮,造成大批树木死亡,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提出问题: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 1.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细菌的种群增长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制约吗?如何创设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 思考问题。 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交流 讨论 自主 预习 2.如何用数学方程式表示1个细菌繁殖n代后的细菌总数?若用曲线图表示则曲线大致呈什么“字母”型? 3.自然界中的细菌数量会这样增加吗?为什么? 4.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1. 数学模型是如何构建的?数学模型有常见的类型有哪些?有何优点?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条件与特点是什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成因与特点是什么? 3.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学生对导学案问题1、2、3开展分析和讨论交流,特别是这些生理现象背后的微观内部的原因。其他问题由教师讲解。 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 PPT演材内容进行预习。 示 2.学生思考问题。 PPT展示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第二 层级 学习 过程 知识点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 展示 讲评 1.展示题目答案,让学生修正。 2.重点讲述:第4题一个物种进入新环境为什么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课堂 巩固 PPT展完成导学案《基础智能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示或投影 1.同学对答案,挑出做错的题目。 2.学生提出需要老师解析的题目。 投影答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学生完成导学案内容 PPT展示 知识点一: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J”型曲线的形成条件。 “J”型曲线的适用范围。 “J”型曲线的实例 “J”型曲线的曲线模型 “S”型曲线的形成条件。 “S”型曲线的适用范围。 “S”型曲线的实例。 “S”型曲线的曲线模型。 “S”型曲线的K值、K/2值。 “S”型曲线K值、K/2值在生产上的应用。 1.填写导学案中的表格 2.能根据时间确定细菌数目,并填写表格。 3.思考、理解曲线的含义。 PPT展示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