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p>
课题方案
一?/p>
问题的提?/p>
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发现?/p>
《新课程标准
》实施以?/p>
,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
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p>
随着
新课程的实施
,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p>
?/p>
?/p>
“合?/p>
?/p>
?/p>
?/p>
探究
?/p>
?/p>
?/p>
开?/p>
?/p>
?/p>
阅读形式
,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p>
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词写?/p>
,
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p>
复述?/p>
背诵等训练。即使有
这样的训?/p>
,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
;
过分强调想怎么想就?/p>
么说
,
缺乏表达的规范?/p>
;
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p>
,
忽略了语言的形?/p>
,
?/p>
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p>
1.
我校语文教学的现?/p>
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p>
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p>
因为
多数老师认为?/p>
进行语言文字积累?/p>
实际上是徒劳无功?/p>
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p>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
而忽视了对语言?/p>
字的训练:只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p>
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十分欠缺?/p>
?/p>
1
)回避训?/p>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语文课
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p>
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p>
观?/p>
于是?/p>
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p>
把引导学生“有
所感?/p>
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p>
课堂上很少进行,
甚至不再进行“训练”,
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p>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实施至今,仍有许多课,尤其是公开课,在工具性与人文?/p>
统一上比较欠缺,教者大多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p>
积累?/p>
运用?/p>
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训练”,
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做作业还要另外补课?/p>
?/p>
2
)视讲为天敌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但我们感到不少教师讳
“讲”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
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语文课上,教师的
“讲”越少越好,
不讲更好?/p>
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
是语文课
改的“大忌”,
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p>
他们认为要落实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p>
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课
堂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讨论讨论?/p>
表演表演?/p>
却少有学生的诵读?/p>
少有学生的练习,
少有教师的课文解析,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
完全是蜻蜓点水似的停?/p>
在表面?/p>
?/p>
3
)漠视文本的言语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