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致瀚章兄》原文与译文
原文?/p>
来函由清江至镇搭轮船赴鄂,拟五月初七接篆,川费不足,借用弟与省斋各二千金,俟
到任陆续缴呈老母收存?/p>
将来此项归还?/p>
乞禀母亲转交六弟妇,留作家用?/p>
幼弟代办经方?/p>
喜事,未寄分文,殊以为歉。闻其家不甚宽裕,或分作两次付寄为妥?/p>
方儿按课作文,工夫浅,天分低,仅成片段。鄙意原不必观场,而少年欲速之志未便阻
遏,或临时请赵密庵、彭子尊送去,试毕即归。桂儿尚未开笔,孔桂轩喜与讲典,故史、鉴
略解一二,而书不能熟,又因气弱未肯严督。弟公冗不暇兼管,伊能读书亦觉文、诗、小?/p>
无甚用处?/p>
每忆髫龄?/p>
仰蒙严亲日夕督责?/p>
乃底于成?/p>
今竟不克施于儿辈?/p>
有愧庭训多矣…?/p>
子弟之不才固关气数,
父兄当于文艺之外教以做人立身之道?/p>
或亦可挽回一二耶?/p>
季弟久无
鄂信?/p>
疏懒已极?/p>
事亲大节若置度外?/p>
岂能责子孙以孝为?金姬病时好时歹?/p>
似尚不至作古?/p>
桐城既有隙地,姑存此说。去夏收婢名顺喜者,弟妇尝讥其无用而有性气,必欲遣之;嗣闻
其有孕而止。四月初二申时竟产一?/p>
(拟名燕保)
?/p>
在我不必多此赘物?/p>
亦不敢不为堂上告?/p>
合家闻之,当共喷饭。此间无称贺者,或请慈谕弟妇,时婉讽其善视之,无使失所。弟于此
事颇知调停,伉俪更益和睦。妇病亦久不作,惟觉多此一举。天下事往往无意得之,亦悔之
晚耳!
注:本文是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文中的“幼弟”即李鸿章六弟李昭庆?/p>
“李?/p>
方”是李鸿章长子?/p>
“桂儿”即李经述,是李鸿章次子?/p>
译文?/p>
来信写于我由清江至镇搭乘轮船赴湖北的途中?/p>
我打算五月初七接受官印,
旅途费用不
够,向用弟与省斋各借了二千两银子,等候到任后陆续交给老母收存。将来这些钱款归还,
请求禀告母亲转交六弟媳妇,留作家用?/p>
六弟代办的经方等人的喜事?/p>
我没有寄出分文,?/p>
表歉意。听说他的家里不是很宽裕,或许分作两次付寄较为妥当?/p>
考察督促方儿写文章,他下的工夫浅,天分又低,仅能写成片段?/p>
我的意思是他原不必
去参加乡试,
但少年人想要快速实现志向的愿望不便于阻止,
或者临时请赵密庵?/p>
彭子
尊送他去,
考试完了就回来。桂儿还没有开始学做诗文,
孔桂轩喜欢给他讲典故?/p>
所以史?/p>
(桂儿)略知一二,
但诗书却不能熟知?/p>
又因为他身体虚弱不肯严加督查?/p>
我公务繁忙没?/p>
空闲兼顾,即使他能够熟读诗书,也会发觉文、诗、小楷没有什么用处。经常回忆儿时,?/p>
蒙严父日夜督促责罚,
才达到成功,
现在竟然不能施加于儿辈身上,
有愧于父亲的教诲太多
了……子弟没有才能固然关系到家族的命运,
但兄长应当在文章技艺之外用做人立身的道?/p>
教育他们?/p>
或许也可以挽回一些。三弟好久没有寄到湖北的信件?/p>
疏懒到了极点?/p>
侍奉父母
的大节好像都不放在心上,
哪里能以孝来责成子孙呢?金姬的病时好时坏?/p>
似乎还不至于?/p>
死。桐城既有空地,
姑且保留这种说法?/p>
去年夏天收的婢女名叫顺喜的,你弟妇曾经讥讽她
没什么用处,但性情脾气还不小,一定要打发她离开;后来听到她有了身孕才作罢。四月初
二申时终于产下一个男孩(打算取名燕保?/p>
,在弟看来不一定要多这个孩子,却也不敢不告
知堂上。全家听到这件事,应当会觉得此事极为可笑。这中间没有称道庆贺的,或许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