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中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与发?/p>
2.1
二方连续的概?/p>
图案按组织形式分有单独图案、角隅图案、适合图案、边缘图案和连续图案。二方连续和四方?/p>
续即属于连续图案,也是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传统图案。以一个或一组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循
环往复、无限延长的连续纹样称为二方连续。一般二方连续纹样呈带状,上下连续称?/p>
"
纵式
"
?/p>
左右连续称为
"
横式
"
,对角连续称?/p>
"
斜式
"
。四方连续则是上下、左右四方无限反复、扩展的?/p>
样?/p>
[2](P.19)
由于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只是不同方向上的连续,所以下文以二方连续为主,着
重分析它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变和形式美法则?/p>
2.2
二方连续的形成原?/p>
二方连续的产生,使单个简单图案连续成带状的方法随着年代的更替慢慢传播,并逐渐成熟?/p>
来。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的传统图案由单一走向连续,由分散走向密集,由平淡走向神奇呢??/p>
就要回到二方连续最早的表现形式
--
彩陶图案去探寻了?/p>
彩陶图案是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来表现对生活的赞美、追求和
幻想,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创造出了优美的图案,充分显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图案一
直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最初的彩陶图案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单个的几何形或者动植物
旋纹(见?/p>
1A
,图
1B
),这些纹饰的组合富有弧线的美,装饰在器皿那膨胀的腹部上,既显得
整体造型丰满,又给人一种圆转流畅的感觉?/p>
[3](P.7)
真正成熟的连续纹样的出现是在距今约六
千年的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庙底沟型的彩陶纹样(见?/p>
1C
),晚期的马家窑型彩陶还出现了连?/p>
水纹和植物纹(见?/p>
2
)。从考古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类型二至四期,?/p>
当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大地湾二期常见的彩陶花纹多宽带、直边、三角、平行线和折线,
基本上不用曲线和弧线,显得简朴平直,而宽带纹一般饰于直口钵的上口沿外部?/p>
[4](P.39)
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原因,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景观的启示。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生活在几乎是第一自然的世界。他们接触的
是纯自然的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事物,如天上的星星、云朵,地上的水纹、植物、兽群等,这?/p>
自然景观都启示着先民们开始模仿,长时间的模仿促使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反思,继而开始解构?/p>
重组,将几何纹样聚集成团,排列成行;第二,生活的感受,经验的积累。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从
事的社会活动多数处于生存层面,如捕鱼、狩猎等,这些活动所要用到的工具如鱼网、绳子、编
织物等等,都是由单元的个体反复排列成面构成的?/p>
这些形式的反复出现使先民们自然而然地在
造物过程中也加入了重复排列的概念;第三,与造型的吻合。新石器时期的生活用品大多是杯?/p>
碗、盆、罐等等,造型都是以圆形为主,尤其是圆形沿口的位置往往需要一定的装饰。这就很?/p>
然的将单一的图案沿着圆形沿口环绕形成了带状的连续图案
?/p>
加上几何图案之间很好的连接性和
无限的伸展性,促使了连续图案的产生和发展。从视觉角度看,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席地
而坐或席地而卧,视线高度离地面不远,所以在陶器的装饰上,中上部分的装饰比较多,这是一
个造型和生活方式的结合;第四,装饰效果的加强。从前面的图案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期的单
一图案比较简单质朴,基本以单独的点或面存在,表现力和艺术张力都比较单薄。因此,在形?/p>
上单体的重复排列形成的带状连续,可以产生视觉上的拓展和延伸,装饰效果也加强了。可以说
这是原始先民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