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年上海初三二模汇?/p>
?/p>
记叙?/p>
2018
年初三二模宝?/p>
-
嘉定?/p>
(二)阅读下文,完成?/p>
20?4
题(
21
分)
跟着父亲读古?/p>
潘向?/p>
?/p>
1
?/p>
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p>
?/p>
2
)听上去平淡无奇—一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
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
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p>
?/p>
3
)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p>
,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p>
。然
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
。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
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
“海?/p>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p>
。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p>
“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p>
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p>
4
)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p>
。后来我不止
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
父亲笑着说:
“爸爸,你也太离谱了?/p>
”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署假,父亲回来了,
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
失望
。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
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p>
?/p>
5
)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p>
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p>
?/p>
6
)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p>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p>
多少楼台烟雨中?/p>
”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