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p>
(
一
)
摘要
]
从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阐述了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中?/p>
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革新,课程改革的程序和基本内容?/p>
关键?/p>
]
五年制高职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策?/p>
五年制高职涵盖了普通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学习阶段,
既有别于
?/p>
学科?/p>
?/p>
的普
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它?/p>
?/p>
能力为本?/p>
?/p>
,以
?/p>
综合素质
?/p>
提高?/p>
宗旨?/p>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p>
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初中后的职业教育,
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
加强其基础文化?/p>
人文精神诸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p>
这主要由课程?/p>
置中的文化基础课来实现?/p>
近年来,
由于扩招等众所周知的原因,
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素?/p>
普遍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走上了迷惘之路,学生没有学习文化课的热情、兴趣、动力,视其
为耗费时日?/p>
甚至课堂上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现象?/p>
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就在于加大文化课课
程改革的步伐,依据文化课教学
?/p>
实用、够?/p>
?/p>
的原则,确立质量、效益和发展三位一体的?/p>
程目标,凸显其基础性、实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功能?/p>
(
一
)
课程改革的要?/p>
1
?/p>
教育观念的转变?/p>
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要有新意?/p>
有特色,
能体现服务于新世纪社会?/p>
经济、科技发展,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育观念上必须实现四个
?/p>
转变
?/p>
?/p>
(1)
人才观的转变。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文
化基础底子厚,
既有一定的理论修养?/p>
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p>
的人?/p>
(2)
教育观的转变?/p>
长期以来?/p>
?/p>
?/p>
知识本位
?/p>
思想指导下,
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p>
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p>
完整性?/p>
逻辑性,
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
客观要求?/p>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高度综合化?/p>
复合化的趋势?/p>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p>
实际应用,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应以
?/p>
能力本位
?/p>
的思想指导课程设计和开发?/p>
(3)
教学观的转变。应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使学?/p>
?/p>
要学、会?/p>
?/p>
,形成学
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局面?/p>
(4)
质量观的转变。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大学教育,其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评
价方式等均有自身的独特要求,学生除了学习文化基础课之外,还有
60
%左右的时间要学
习专业课和加强实践能力训练,
因此?/p>
高职文化基础课不应该也没有可能用普通高中的质量
标准来衡量?/p>
此外?/p>
随着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的逐年提高?/p>
我们也应当用一种新眼光和新
标准来审?/p>
?/p>
精英教育
?/p>
?/p>
?/p>
大众教育
?/p>
?/p>
?/p>
普及教育
?/p>
等不同发展阶段教?/p>
(
包括职业教育
)
的质
量,实事求是地确定质量评价标准?/p>
2
.教学内容的革新?/p>
(1)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与生活性。各类课程都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
信息?/p>
能力训练的范围要拓宽?/p>
在改革旧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时,应强调课程的针对
性,克服课程存在的内容太多、程度偏深、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弊病,切切实实做到为?/p>
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p>
同时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p>
充分
挖掘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
能力?/p>
(2)
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教学内容在凸现基础性的同时,还要实现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的?/p>
接,如数学课和制图课的对接,
物理课与电气类?/p>
机械类课程的对接?/p>
化学课与金属材料?/p>
的对接等?/p>
在安排课程计划时?/p>
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p>
教学时数及具?/p>
的教学时段?/p>
如机电专业目前定的培训调子是以电为主的,
那物理教学就可以打破课本的知
识编排顺序,先教电学部分,再教力学部分;
还可以考虑电学部分安排多一些,力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