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责任》教学设?/p>
[
教材分析
]
《我的责任》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
二节。这一节是在学习第一节“我是谁”,体验了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了?/p>
同角色应有不同社会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家庭、对?/p>
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也为第三节“我能行”,指导学生积极承担某项任务,感受认?/p>
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愉悦做铺垫?/p>
教材先列举了一些个人、家庭、学校的事情给学生提出一个“这些事情该谁做”的问题?/p>
接着列了一个表,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认为能做的事情写出来,以使学生明确责任;然后
针对有时孩子自己想做、家长不让做的现象,以及学生中有时不知道该做什么的问题列几?/p>
情况,进行行为引导: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家
中、学校、社会的事情大家都来做,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责任感。最后设计了“我给自?/p>
找岗位”的活动,将课上的研讨付诸实践。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
做人的核心理念?/p>
[
学情分析
]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或者是望子成龙心切,竟?/p>
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洗脚等,家长包办过多,孩子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
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班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习用具
随便放在桌面上而没有收回文具盒、随地丢垃圾等,这些情形既反映出学生对自己的行为?/p>
没有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又反映了学生没有养成自我负责的习惯,缺乏责任心。当然孩子有
时也表现出各种尝试的愿望?/p>
他们想自己洗头?/p>
帮家人干家务……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p>
可由于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家长不够放心,因而扼杀了孩子萌发的责任心。那么,如何最
大限度的保护孩子的责任心,针对孩子的现实问题,让他们感悟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p>
激励他们承担责任的积极性,学会做人,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p>
[
设计思路
]
1
、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
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责任意识的感悟?/p>
2
、创设情境、体验、合作式教学:针对孩子的现实问题,模拟某种生活情景,把学生在
家庭、学校、社会中经常见到或者经历过的场面呈现给学生。通过录像、角色扮演、小组合
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这种“准真实生活”模拟中学习,在“亲历、体验”中,使学生?/p>
情感与行为体验不断丰富,自我认识不断加深
,
从而感悟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责任,刺激
他们承担责任的积极性?/p>
3
、拓展教学时空,组织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承担责任,给自己找岗位,订计划,发
放《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情况登记表,指导学生课后承担任务,完成任务。使品德课真
正与生活接轨起来,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p>
[
活动目标
]
1
、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
员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p>
2
、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