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p>
1
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文理基础指导选修课,是伴随重庆文理学院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课程,
是重庆市教育委员?/p>
2006
年度教改
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重要实验内容和支撑。它以社会学、人类学、文?/p>
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了具备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
与学科前沿探索、田野实践、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向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p>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p>
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p>
程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p>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核心在于
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p>
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个方面?/p>
?/p>
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p>
使学生掌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p>
基本形态和?/p>
护过程监
控等基础理论?/p>
技
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p>
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p>
法,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p>
标;
?/p>
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p>
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
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
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p>
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重庆文理学院校
训?/p>
进德修业,博文达?/p>
”所包容的发展目标?/p>
课程理念
文化传承促进知识更新
在一个民族长远的发展历史中,高校不仅应当为现实的社会需要培养技术性人才,更应该为民族
文化的传承培养思想性的人才,高校应当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区?/p>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我国传统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
下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p>
理论学习与大胆创?/p>
本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面对未知,
能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参与社会工作积累较好的研究经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