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p>
去年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
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铺?/p>
防渗膜以?/p>
铺设后究竟有没有生态危害?/p>
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争?/p>
,
冷静
下来分析的话
,
它本
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进步现象?/p>
设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几年?/p>
,
恐怕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p>
这个事情本身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思?/p>
:
第一
,
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方面分?/p>
,
圆明园这次事情的出现
,
在一定意义上?/p>
有其?/p>
然性?/p>
在英文文献里?/p>
?nbsp;Environmental Governance?nbsp;
这么个词?/p>
,
讲的?/p>
?/p>
环境治理
?nbsp;
?/p>
?/p>
?/p>
境治?/p>
?/p>
问题
,
它说的是针对环境问题
,
特别是在环境政策的设
定、形成与实施过程?/p>
,
?/p>
府?/p>
企业?/p>
市民
(
包括
NGO/NPO
以及地方自治体等?/p>
益相关?/p>
(Stakeholder
各自所起的作用
,
在此姑且称其为环境治理框架中的角色行
为。按照利益相关者理?/p>
(Stakeholder Theory,
?/p>
环境治道过程?/p>
,
单靠政府的方?/p>
政策
,
甚至市场以至技术上的措施是不够?/p>
,
而是更加?/p>
调行政部?/p>
(
代表政府
,
有时
是多头平级或上下多级政府
、经营管理?/p>
(
有时是分离的
?/p>
市民
(
具有环保意识?/p>
至专家学?/p>
(
包括各个专业?/p>
,
它涉及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等各个
关系主体价值判断的
交织、碰撞与磨合?/p>
在这?/p>
,
政府与市场只是提供一种平?/p>
,
以另外一
种身份来协调
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
以达成相互之间的对话?/p>
协作和理解?/p>
拿这次圆明园的事
?/p>
来看
,
我们缺少这种
?/p>
闭锁?/p>
?/p>
或者尚没有形成
?/p>
链条
?nbsp;,
缺少事前?/p>
?/p>
酝酿
?/p>
过程。因
?/p>
,
在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p>
,
即使避免?/p>
?/p>
这次事件
?nbsp;, ?/p>
下一次事?/p>
?/p>
接着发生的可
能性还是很大。具体操?/p>
?/p>
事件
?/p>
的管理者、导?/p>
?/p>
事件
?/p>
发生的经营?/p>
,
出于管理?/p>
利和
经营成本的考虑
,
追求
?/p>
效益
?/p>
?/p>
?/p>
效率
?/p>
是应该的
,
但是如果放在
?/p>
平台
?/p>
上去
?/p>
?/p>
?/p>
?nbsp;,
也许就要修正原有的方案或目标了?/p>
事实?/p>
,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
环境治理的运
营机制?/p>
第二
,
从科学原理上?/p>
,
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类景观的修复和管理?/p>
,
首先对生
物多?/p>
性的认识还不够充?/p>
,
或者说认识尚不到位。恢复生态学里有个词组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