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假借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容易混淆的几个古书用字现象。希望下面的文字有助于大家把它们?/p>
分开来?/p>
一、假借字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
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
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
?/p>
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
(
又叫“古音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
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p>
1
六书假借字
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p>
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除象形?/p>
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说:“戴
(
?/p>
)
先生曰:‘指
事?/p>
象形?/p>
形声?/p>
会意四者,
字之体也?/p>
转注?/p>
假借二者,
字之用也?/p>
’圣人复起,
不易斯言矣?/p>
?/p>
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实际上?/p>
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语言中已
有某一个词?/p>
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p>
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p>
例如,“其”是象形字,
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
意思是
“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p>
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p>
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为它们造字?/p>
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p>
它们。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p>
?/p>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p>
《论语·卫灵公?/p>
:“工欲善其事?/p>
必先利其器?/p>
”“其”表“他的”之义?/p>
《荀子·劝学?/p>
?/p>
“兰槐之根是为芷?/p>
其渐之滫?/p>
君子不近?/p>
庶人不服。”“其”表“如果”义?/p>
《左传·僖公三十年?/p>
:“吾其还也。”“其”表委婉语气,可
译作“还是”?/p>
《左传·僖公五年?/p>
?/p>
“一之谓甚,
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p>
可译作“难道”?/p>
“岂”,等等。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书假借字?/p>
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p>
确实是“用字之法”;
但是?/p>
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p>
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p>
干个词,
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p>
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
所以它又确实是?/p>
造新字的“造字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