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上传
首页
助手
最?/div>
资料?/div>
工具

 

 

1 

考点规范?/p>

12 

硫及其化合物

 

(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100

?/p>

) 

一、选择?/p>

(

本题?/p>

10

小题

,

每小?/p>

5

?/p>

,

?/p>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p>

:

“……得火则?/p>

,

不见埃尘

,

将欲制之

,

黄芽为根。”这里的

“黄芽”是?/p>

 

( 

 

) 

A.

?/p>

 

B.

?/p>

 

C.

?/p>

 

D.

?/p>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因为

SO

2

具有漂白?/p>

,

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溴水、酸?/p>

KMnO

4

溶液、石蕊溶液褪?/p>

 

B.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

SO

2

 

C.SO

2

、漂白粉、活性炭?/p>

Na

2

O

2

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

其原理相?/p>

 

D.SO

2

?/p>

Cl

2

混合使用

,

具有更强的漂白能?/p>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H

2

?/p>

SO

2

?/p>

CO

均可用浓硫酸干燥

 

B.

固态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

,

熔融态的共价化合物能导电

 

C.SO

2

通入氯化钡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D.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因此不能与酸溶液发生反应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SO

2

?/p>

SO

3

都是酸性氧化物

,

二者的水溶液都是强?/p>

 

B.

将铜片放入浓硫酸?/p>

,

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铜片发生了钝?/p>

 

C.

富含硫黄的矿物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p>

 

D.

鉴别

SO

2

?/p>

H

2

S

不能用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

 

5

.SO

2

通入足量?/p>

Fe(NO

3

)

3

稀溶液?/p>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p>

,

但立即又变成棕黄?/p>

,

这时若滴?/p>

BaCl

2

溶液

,

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p>

( 

 

) 

A.

上述过程?/p>

,

最终被还原的是

N

 

 

-

 

B.

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结?/p>

,

氧化?/p>

:HNO

3

>Fe

3+

>

稀硫酸

 

C.

上述过程?/p>

,

会产生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D.

假设通入

SO

2

完全反应

,

同温同压?/p>

,SO

2

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p>

1

?/p>

1 

6

.

为了检?/p>

S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四种方?/p>

,

其中最优的方案?/p>

( 

 

) 

A.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p>

 

B.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

也无气泡

)

白色沉淀

 

C.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D.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

过滤

)

沉淀不溶?/p>

 

7

.

有下列两种转化途径

,

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

,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p>

( 

 

) 

途径?/p>

:S

H

2

SO

4

 

途径?/p>

:S

SO

2

SO

3

H

2

SO

4

 

A.

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p>

 

B.

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

O

2

浓度来提高产?/p>

 

C.

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p>

1 mol H

2

SO

4

,

理论上各消?/p>

1 mol S,

各转?/p>

6 mol

电子

 

D.

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理?/p>

,

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p>

 

8

.

现有一

Na

2

SO

3

?/p>

Na

2

SO

4

混合物样?/p>

a

 g,

为了测定其中

Na

2

SO

3

的质量分?/p>

,

设计了如下方?/p>

,

其中明显不合理的

?/p>

( 

 

) 

A.

将样品配制成溶液

V

1

 L,

取其?/p>

25.00 mL

用标?/p>

KMnO

4

溶液滴定

,

消耗标?/p>

KMnO

4

溶液

V

2

 mL 

B.

向样品中加足?/p>

H

2

O

2

,

再加足量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b

 g 

C.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p>

,

再加入足?/p>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c

 g 

D.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

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

NaHSO

3

的洗气瓶、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盛

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Ⅰ、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p>

,

测定干燥管Ⅰ增重

d

 g 

9

.

如图是一种综合处?/p>

SO

2

废气的工艺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p>

( 

 

) 

 

Ͼλ
新建
上传
首页
助手
最?/div>
资料?/div>
工具

 

 

1 

考点规范?/p>

12 

硫及其化合物

 

(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100

?/p>

) 

一、选择?/p>

(

本题?/p>

10

小题

,

每小?/p>

5

?/p>

,

?/p>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p>

:

“……得火则?/p>

,

不见埃尘

,

将欲制之

,

黄芽为根。”这里的

“黄芽”是?/p>

 

( 

 

) 

A.

?/p>

 

B.

?/p>

 

C.

?/p>

 

D.

?/p>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因为

SO

2

具有漂白?/p>

,

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溴水、酸?/p>

KMnO

4

溶液、石蕊溶液褪?/p>

 

B.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

SO

2

 

C.SO

2

、漂白粉、活性炭?/p>

Na

2

O

2

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

其原理相?/p>

 

D.SO

2

?/p>

Cl

2

混合使用

,

具有更强的漂白能?/p>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H

2

?/p>

SO

2

?/p>

CO

均可用浓硫酸干燥

 

B.

固态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

,

熔融态的共价化合物能导电

 

C.SO

2

通入氯化钡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D.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因此不能与酸溶液发生反应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SO

2

?/p>

SO

3

都是酸性氧化物

,

二者的水溶液都是强?/p>

 

B.

将铜片放入浓硫酸?/p>

,

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铜片发生了钝?/p>

 

C.

富含硫黄的矿物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p>

 

D.

鉴别

SO

2

?/p>

H

2

S

不能用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

 

5

.SO

2

通入足量?/p>

Fe(NO

3

)

3

稀溶液?/p>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p>

,

但立即又变成棕黄?/p>

,

这时若滴?/p>

BaCl

2

溶液

,

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p>

( 

 

) 

A.

上述过程?/p>

,

最终被还原的是

N

 

 

-

 

B.

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结?/p>

,

氧化?/p>

:HNO

3

>Fe

3+

>

稀硫酸

 

C.

上述过程?/p>

,

会产生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D.

假设通入

SO

2

完全反应

,

同温同压?/p>

,SO

2

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p>

1

?/p>

1 

6

.

为了检?/p>

S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四种方?/p>

,

其中最优的方案?/p>

( 

 

) 

A.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p>

 

B.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

也无气泡

)

白色沉淀

 

C.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D.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

过滤

)

沉淀不溶?/p>

 

7

.

有下列两种转化途径

,

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

,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p>

( 

 

) 

途径?/p>

:S

H

2

SO

4

 

途径?/p>

:S

SO

2

SO

3

H

2

SO

4

 

A.

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p>

 

B.

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

O

2

浓度来提高产?/p>

 

C.

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p>

1 mol H

2

SO

4

,

理论上各消?/p>

1 mol S,

各转?/p>

6 mol

电子

 

D.

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理?/p>

,

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p>

 

8

.

现有一

Na

2

SO

3

?/p>

Na

2

SO

4

混合物样?/p>

a

 g,

为了测定其中

Na

2

SO

3

的质量分?/p>

,

设计了如下方?/p>

,

其中明显不合理的

?/p>

( 

 

) 

A.

将样品配制成溶液

V

1

 L,

取其?/p>

25.00 mL

用标?/p>

KMnO

4

溶液滴定

,

消耗标?/p>

KMnO

4

溶液

V

2

 mL 

B.

向样品中加足?/p>

H

2

O

2

,

再加足量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b

 g 

C.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p>

,

再加入足?/p>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c

 g 

D.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

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

NaHSO

3

的洗气瓶、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盛

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Ⅰ、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p>

,

测定干燥管Ⅰ增重

d

 g 

9

.

如图是一种综合处?/p>

SO

2

废气的工艺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p>

( 

 

) 

 

">
新建
上传
首页
助手
最?/div>
资料?/div>
工具

 

 

1 

考点规范?/p>

12 

硫及其化合物

 

(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100

?/p>

) 

一、选择?/p>

(

本题?/p>

10

小题

,

每小?/p>

5

?/p>

,

?/p>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p>

:

“……得火则?/p>

,

不见埃尘

,

将欲制之

,

黄芽为根。”这里的

“黄芽”是?/p>

 

( 

 

) 

A.

?/p>

 

B.

?/p>

 

C.

?/p>

 

D.

?/p>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因为

SO

2

具有漂白?/p>

,

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溴水、酸?/p>

KMnO

4

溶液、石蕊溶液褪?/p>

 

B.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

SO

2

 

C.SO

2

、漂白粉、活性炭?/p>

Na

2

O

2

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

其原理相?/p>

 

D.SO

2

?/p>

Cl

2

混合使用

,

具有更强的漂白能?/p>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H

2

?/p>

SO

2

?/p>

CO

均可用浓硫酸干燥

 

B.

固态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

,

熔融态的共价化合物能导电

 

C.SO

2

通入氯化钡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D.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因此不能与酸溶液发生反应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SO

2

?/p>

SO

3

都是酸性氧化物

,

二者的水溶液都是强?/p>

 

B.

将铜片放入浓硫酸?/p>

,

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铜片发生了钝?/p>

 

C.

富含硫黄的矿物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p>

 

D.

鉴别

SO

2

?/p>

H

2

S

不能用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

 

5

.SO

2

通入足量?/p>

Fe(NO

3

)

3

稀溶液?/p>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p>

,

但立即又变成棕黄?/p>

,

这时若滴?/p>

BaCl

2

溶液

,

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p>

( 

 

) 

A.

上述过程?/p>

,

最终被还原的是

N

 

 

-

 

B.

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结?/p>

,

氧化?/p>

:HNO

3

>Fe

3+

>

稀硫酸

 

C.

上述过程?/p>

,

会产生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D.

假设通入

SO

2

完全反应

,

同温同压?/p>

,SO

2

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p>

1

?/p>

1 

6

.

为了检?/p>

S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四种方?/p>

,

其中最优的方案?/p>

( 

 

) 

A.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p>

 

B.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

也无气泡

)

白色沉淀

 

C.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D.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

过滤

)

沉淀不溶?/p>

 

7

.

有下列两种转化途径

,

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

,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p>

( 

 

) 

途径?/p>

:S

H

2

SO

4

 

途径?/p>

:S

SO

2

SO

3

H

2

SO

4

 

A.

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p>

 

B.

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

O

2

浓度来提高产?/p>

 

C.

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p>

1 mol H

2

SO

4

,

理论上各消?/p>

1 mol S,

各转?/p>

6 mol

电子

 

D.

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理?/p>

,

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p>

 

8

.

现有一

Na

2

SO

3

?/p>

Na

2

SO

4

混合物样?/p>

a

 g,

为了测定其中

Na

2

SO

3

的质量分?/p>

,

设计了如下方?/p>

,

其中明显不合理的

?/p>

( 

 

) 

A.

将样品配制成溶液

V

1

 L,

取其?/p>

25.00 mL

用标?/p>

KMnO

4

溶液滴定

,

消耗标?/p>

KMnO

4

溶液

V

2

 mL 

B.

向样品中加足?/p>

H

2

O

2

,

再加足量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b

 g 

C.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p>

,

再加入足?/p>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c

 g 

D.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

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

NaHSO

3

的洗气瓶、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盛

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Ⅰ、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p>

,

测定干燥管Ⅰ增重

d

 g 

9

.

如图是一种综合处?/p>

SO

2

废气的工艺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p>

( 

 

) 

 

Ͼλ">
Ͼλ
Ŀ

广西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规范?2硫及其化合物新人教版有答?- 百度文库
新建
上传
首页
助手
最?/div>
资料?/div>
工具

 

 

1 

考点规范?/p>

12 

硫及其化合物

 

(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100

?/p>

) 

一、选择?/p>

(

本题?/p>

10

小题

,

每小?/p>

5

?/p>

,

?/p>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p>

:

“……得火则?/p>

,

不见埃尘

,

将欲制之

,

黄芽为根。”这里的

“黄芽”是?/p>

 

( 

 

) 

A.

?/p>

 

B.

?/p>

 

C.

?/p>

 

D.

?/p>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因为

SO

2

具有漂白?/p>

,

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溴水、酸?/p>

KMnO

4

溶液、石蕊溶液褪?/p>

 

B.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

SO

2

 

C.SO

2

、漂白粉、活性炭?/p>

Na

2

O

2

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

其原理相?/p>

 

D.SO

2

?/p>

Cl

2

混合使用

,

具有更强的漂白能?/p>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H

2

?/p>

SO

2

?/p>

CO

均可用浓硫酸干燥

 

B.

固态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

,

熔融态的共价化合物能导电

 

C.SO

2

通入氯化钡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D.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因此不能与酸溶液发生反应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SO

2

?/p>

SO

3

都是酸性氧化物

,

二者的水溶液都是强?/p>

 

B.

将铜片放入浓硫酸?/p>

,

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铜片发生了钝?/p>

 

C.

富含硫黄的矿物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p>

 

D.

鉴别

SO

2

?/p>

H

2

S

不能用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

 

5

.SO

2

通入足量?/p>

Fe(NO

3

)

3

稀溶液?/p>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p>

,

但立即又变成棕黄?/p>

,

这时若滴?/p>

BaCl

2

溶液

,

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p>

( 

 

) 

A.

上述过程?/p>

,

最终被还原的是

N

 

 

-

 

B.

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结?/p>

,

氧化?/p>

:HNO

3

>Fe

3+

>

稀硫酸

 

C.

上述过程?/p>

,

会产生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D.

假设通入

SO

2

完全反应

,

同温同压?/p>

,SO

2

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p>

1

?/p>

1 

6

.

为了检?/p>

S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四种方?/p>

,

其中最优的方案?/p>

( 

 

) 

A.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p>

 

B.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

也无气泡

)

白色沉淀

 

C.

方案?/p>

: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D.

方案?/p>

:

试液

白色沉淀

(

过滤

)

沉淀不溶?/p>

 

7

.

有下列两种转化途径

,

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

,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p>

( 

 

) 

途径?/p>

:S

H

2

SO

4

 

途径?/p>

:S

SO

2

SO

3

H

2

SO

4

 

A.

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p>

 

B.

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

O

2

浓度来提高产?/p>

 

C.

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p>

1 mol H

2

SO

4

,

理论上各消?/p>

1 mol S,

各转?/p>

6 mol

电子

 

D.

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理?/p>

,

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p>

 

8

.

现有一

Na

2

SO

3

?/p>

Na

2

SO

4

混合物样?/p>

a

 g,

为了测定其中

Na

2

SO

3

的质量分?/p>

,

设计了如下方?/p>

,

其中明显不合理的

?/p>

( 

 

) 

A.

将样品配制成溶液

V

1

 L,

取其?/p>

25.00 mL

用标?/p>

KMnO

4

溶液滴定

,

消耗标?/p>

KMnO

4

溶液

V

2

 mL 

B.

向样品中加足?/p>

H

2

O

2

,

再加足量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b

 g 

C.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p>

,

再加入足?/p>

BaCl

2

溶液

,

过滤

,

将沉淀洗涤、干?/p>

,

称量其质量为

c

 g 

D.

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

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

NaHSO

3

的洗气瓶、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盛

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Ⅰ、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p>

,

测定干燥管Ⅰ增重

d

 g 

9

.

如图是一种综合处?/p>

SO

2

废气的工艺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p>

( 

 

) 

 



ļ׺.doc޸Ϊ.docĶ

  • һг20192018-2019ѧ()һ¿Ӣ(Word溬
  • ׯӣ·ߵʱ򡷽̰
  • пֻᷢԸ
  • 꼶һ¿
  • ҵͳһϱмƽ̨
  • 2018˶ռ
  • ҵȴһĸ
  • 꼶3༶ϸ
  • ᄎ⼰
  • ҵ˵

վ

԰ Ͼλ
ϵͷ779662525#qq.com(#滻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