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p>
57
王沂孙(六)
我们常常说咏物词要有寄托,如果我们结合着他生活的历史背景来看,这里面有几个地方是
要点明的。因为这是个系列讲座,有一些关于词的欣赏问题,我在这里一定要把它说明白。近?/p>
有个词学家叫詹安泰写过一篇论文叫《寄托》。寄托的意义是说,你的词表面上是写一件事情,
可是深一层中另有寄托在里面,有托意在里边,假托这个物来表现的,有你另一层的情意。关?/p>
这一种词,怎么来解释?一首小词里,有寄托还是没有,应该怎样判别?我以前也写过一篇论?/p>
《论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之说》,提出要判断一首小词里有无比兴和寄托的意思,有几种判断方
法。好像我们辽宁师范大学还安排着我有一次讲座,我在那次的讲话要做一个整体的结论,要?/p>
从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最后的结尾,把整个词的欣赏作一个总体的结论,要把它完成一个系统。现
在我要讲一讲,是为我们的结论作一个准备。因为词在中国所有的各式文学体式之中,是一种非
常特殊的文学体式。我们中国的文学体式,有散文、有诗歌、而我们中国的文学传统一向说,文
是要载道的,诗是要言志的,我们一贯的文学批评是重视道德、伦理上的意义和价值的。所以西
方人一说起来都批评我们文学的这个理论,说我们常用道德伦理的价值取代文学艺术的价值,?/p>
这是重点的误置。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把批评重点放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上,而我们中国的?/p>
统,只喜欢从道德伦理的价值来作衡量,这是把重点放错了地方,这是不对的。文老说载道,诗
老说言志,可是现在我们中国就有一种文体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完全没有道德、伦理的意识在里?/p>
的,那就是词。为什么叫做词呢?词本来就是歌词的意思,是在歌筵酒席之间交给美丽的女孩子
去歌唱的歌词,本来没有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可是很奇怪的一点,就是当写爱情和美女的歌词?/p>
现了以后,就慢慢地开始有了道德伦理的意义和价值了。词本来是突破了我们的“载道”和“言
志”的伦理跟道德的规范的一种文学体式,可是怎么又逐渐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了呢?这个转变
是非常道得注意的一件事情。怎么来判断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在以前讲了温庭?/p>
的“懒起画蛾眉”,蛾眉在语言文学里面成为一个语言的符号,就想到屈原在《离骚》中所写的
“蛾眉”,就有了寄托的意思了。可是温庭筠写“懒起画蛾眉”时有屈原的意思吗?不见得有?/p>
温庭筠所写的很可能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起床画眉。可是张惠言说它有,说有寄托,这是一?/p>
牵强附会。我在一开始就讲了,张惠言的解说,是一种联想的作用,是读者的联想。西方讲了美
学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重视读者的联想。张惠言从蛾眉想到楚辞,就认为温庭筠也有这种
意思?/p>
温庭筠不见得有这种意思,
而他为什么用蛾眉?就因温庭笃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长大的,
他一说美女就想到蛾眉?/p>
而且我以前也还证明过温庭筠写的虽然是美女?/p>
但温在他的生活经历中?/p>
他确实在政治上是很不得意的,所以,他在无心之中,无意之中,流露出来了。他写一个美女的
寂寞,得不到人的欣赏,而在无心之中,把他自己在政治上不能得到欣赏的寂寞流露出来了。张
惠言认为他是有托意,这是作者不必有这个意思,而读者居然有了这样的联想了。后来的作者,
像晏殊?/p>
欧阳修的词,
是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流露在其中的?/p>
其后到了辛弃疾这个英雄豪杰的词人?/p>
从北方的沦陷区来到南方,他一生一世的志意是要恢复他自己的故乡,收复故国的失地。他曾经
写了咏梅花的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的词,说这个梅花是“溪奁照梳掠”。他说这个梅花面照一
条小溪。奁,是古代女子化妆的镜奁,妆奁,一个小盒子,一打开有一个镜子,那是镜奁。他?/p>
这个溪水就像一面镜子,溪奁,就照着这一树梅花梳掠。她在梳妆、在打扮,这个梅花从它的?/p>
苞到它的开绽,
到它的怒放盛开?/p>
然后他就写,
这个梅花就盛开了?/p>
当她对着溪水梳妆打扮好了?/p>
辛弃疾说这个梅花“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春天的花开得很多,有桃花、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