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p>
1
、钢中奥氏体的点阵结构,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及其在单胞中的最大含量?/p>
奥氏体是碳在γ
-Fe
中的固溶体,碳原子在γ
-Fe
点阵中处?/p>
Fe
原子组成的八面体间隙?/p>
心位置,即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或棱边中点。八面体间隙?/p>
4
?/p>
2
、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为什么奥氏体全部形成后还会有部分?/p>
碳体未溶解?
奥氏体的形成是由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p>
形核、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和成分均匀化。按
相平衡理论,?/p>
Fe-Fe3C
相图可以看出?/p>
在高?/p>
AC1
温度,刚刚形成的奥氏体,靠近
Cem
?/p>
C
浓度高于共析成分较少,而靠?/p>
F
处的
C
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较多(即
ES
线的斜率较大?/p>
GS
线的斜率较小?/p>
。所以,在奥氏体刚刚形成时,?/p>
F
全部消失时,奥氏体的平均
C
浓度?/p>
于共析成分,这就进一步说明,共析钢的
P
刚刚形成?/p>
A
的平均碳含量降低,低于共析成
分,必然有部分碳化物残留,只有继续加热保温,残留碳化物才能逐渐溶解?/p>
3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有何影响?/p>
钢中添加合金元素并不影响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机制?/p>
但影响碳化物的稳定性及碳原子在
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p>
另一方面?/p>
多数合金元素在碳化物和基体相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p>
合金元素将影响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的速度?/p>
?/p>
通过对碳扩散速度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p>
②通过改变碳化物稳定性影响奥氏体的形?
速度。③对临界点的影?/p>
?/p>
Ni
?/p>
Mn
?/p>
Cu
等降?/p>
A1
温度?/p>
Cr
?/p>
Mo
?/p>
Ti
?/p>
Si
?/p>
Al
?/p>
W
?/p>
V
?/p>
升高
A1
温度。④通过对原始组织的影响进而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p>
Ni
?/p>
Mn
等往往?/p>
珠光体细化,有利于奥氏体的形成?/p>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比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
?/p>
100-10000
倍。此外,碳化物形成元素还会减小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这将降?/p>
碳的均匀化速度,因此,合金钢均匀化所需时间常常比碳钢长得多?/p>
4
、钢在连续加热时珠光体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p>
?/p>
1
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
临界点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升高?/p>
?/p>
2
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
完成的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温度范围越宽,但形成速度确加快,奥氏体形成时间缩短?/p>
?
3
可以获得超细晶粒?/p>
?/p>
4
钢中原始组织的不均匀使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化温度升高?/p>
?/p>
5
快速连续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增?/p>
C
γ
-
α降低?/p>
C
γ
-cem
升高?/p>
?/p>
6
在超快?/p>
加热条件下,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点阵改组属于无扩散型相变?/p>
5
、何谓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钢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对奥氏?/p>
晶粒的长大有何影响?/p>
起始晶粒度:
指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p>
其晶粒边界刚刚互相接触时的晶粒大小?/p>
实际晶粒度:指在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实?/p>
条件,在
930
±
10
℃,保温足够时间?/p>
3~8
小时)后,测定的钢中奥氏体晶粒的大小?/p>
在晶粒边界及晶粒内部?/p>
往往存在着很多细小难熔的第二相颗粒?/p>
推移的晶界遇到第二相?/p>
子将会发生弯曲,导致晶界面积增大,界面能上升,它们将阻碍晶界移动?/p>
起着钉扎晶界?/p>
作用?/p>
界面能弥散析出的第二相颗粒越细粒子附近晶界弯曲的曲率就越大,
晶界增加的面?/p>
上升的幅度就越大?/p>
显然?/p>
这个使体系自由能增加的过程是非自发的?/p>
第二相颗粒的体积?/p>
分数一定时,粒子半径越小则其数量越多(颗粒的分散度越高?/p>
,对晶界推移的阻力也就越
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