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水生植物》说课稿
教材分析?/p>
《观察水生植物》是教科版三年级植物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p>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在前三课的教学内容更
多的是关注陆生植物,本课适时的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环境的植物
—?/p>
水生植物?/p>
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p>
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p>
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植物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
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的共同特征,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
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本课在单元中安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为后面植物单元的几课教学内容奠定基础?/p>
学情分析?/p>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p>
,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p>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
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相比较陆生植物
而言,北方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对水生植物的感官认识更少。教材中着重分析了?/p>
葫芦这种浮水水生植物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因为这种植物在南方的池塘中到处可见,是
学生熟悉的观察材料。但在北方城市中根本难觅他的踪影,因为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p>
视为一种污染环境的有害生物?/p>
05
年的时候已经在冰城全面取缔销售了?/p>
在这种情况下?/p>
我选择一种学生常见的浮水植物“水芙蓉”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前三课学习已经掌握了
运用感官来观察的方法,本可延续运用感官,眼看、手摸等方法来研究水生植物材料?/p>
在学生的原认知中有很多对水生植物的错误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认识几种常见
的水生植物的教学环节,然后对其中的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p>
《科学课程标准?/p>
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
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水葫芦叶
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p>
水芙蓉也有是自己特殊的结构来?/p>
忙。学生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p>
?/p>
学生科学思维的发
展得到真正的关注?/p>
教学活动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