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比?/p>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p>
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命题上有深度可挖。下面,本文拟从产生、内容、意?/p>
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对三者略做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帮助?/p>
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
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p>
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
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p>
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唐德宗即位后,宰相?/p>
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
780
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p>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
,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p>
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p>
?/p>
再“折钱纳物?/p>
;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
?/p>
⑤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p>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一、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p>
种,
并规?/p>
“此外敛者,
以枉法论?/p>
?/p>
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p>
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p>
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p>
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p>
,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p>
相对减轻。三、把原来按丁征税转入按贫富征税,立法原则较为公平,很显然比租庸调制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p>
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
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p>
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p>
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p>
,是明代中期的赋税制度。明朝中期,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p>
并且在继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旨在挽救明朝统治的张居正改革。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
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
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是比较合理的。但到明朝中期时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p>
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p>
其实早在嘉靖十年?/p>
1531
年)在江浙、福建、广东等地区就出现了一条鞭法,以后“屡行屡止?/p>
。万历九年(
1581
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①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p>
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②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
征收?/p>
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
只是部分摊入?/p>
?/p>
“一概征银?/p>
?/p>
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
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p>
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
用。它将力役部分摊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p>
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p>
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总之,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p>
入亩。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p>
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p>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清初的赋役制度承袭
明代的一条鞭法,但实行的不够彻底和普遍,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发展,穷丁、无地之丁越
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丁征收丁银,贫苦农民就会无力承受,这不仅使国家征收丁税失去保证,还会由于农民畏?/p>
丁税流亡迁徙、隐匿户口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明末清初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丁随地派、均丁于地?/p>
的赋役改革。后来清廷也开始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基本上分为两步:一是康熙五十一年(
1712
年)清政府规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