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p>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p>
作者:王立
张毅
来源:《中国广播?/p>
2016
年第
09
?/p>
【摘要】新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日益扩大和自由,随之而来引起的人格权?/p>
纷相对增多,有必要引?/p>
?/p>
公众人物
?/p>
的概念及其衍生的
?/p>
实际恶意
?/p>
原则?/p>
?/p>
微罪不举
?/p>
原则?/p>
?/p>
?/p>
?/p>
?/p>
原则以及
?/p>
特许?/p>
?/p>
原则等,一方面可以约束人格权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对舆论监督也可以
起鼓励和保护作用。本文援引一些司法案例就此分析?/p>
【关键词】公众人?/p>
舆论监督
人格?/p>
【中图分类号?/p>
D923
【文献标识码?/p>
A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媒生态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新媒体带来的
传受关系的变化,个人接受信息、选择信息、传播信息越来越
?/p>
自由
?/p>
,加上新媒体生态下信息
传播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传播主体匿名性、受众易从众易极化等因素的影响,网络侵权尤其
是侵犯人格权的现象日益增多,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p>
一?/p>
?/p>
公众人物
?/p>
与人格权的概?/p>
(一?/p>
?/p>
公众人物
?/p>
概念的起?/p>
?/p>
公众人物
?/p>
的概念起源于美国?/p>
1964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
?/p>
《纽约时报》诉沙利?/p>
?/p>
?/p>
的判决中首次使用了公共官员(
public official
)这一法律概念,并且明确了
?/p>
真实恶意
?/p>
原则?/p>
这一原则规范了政府官员或政治人物只有在他们举证证实新闻媒体具?/p>
?/p>
真实恶意
?/p>
的前提下?/p>
才能对新闻媒体的报导提出诽谤诉讼。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所谓的真实恶意是指,明知这
个资讯是错误不实的却完全漠视,不去查证它是不是错误的。很多观点认为,
?/p>
真实恶意
?/p>
原则
限制了公众人物以诽谤罪来阻止新闻媒体的报道自由,同时该原则也扩大了对新闻媒体的保
护?/p>
1967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
?/p>
柯蒂斯出版公司诉巴茨
?/p>
案与
?/p>
联合公司诉退伍少将沃
?/p>
?/p>
案中,鉴于案件均与公共利益相关,而将
?/p>
真实恶意
?/p>
原则的适用范围?/p>
?/p>
公共官员
?/p>
扩展?/p>
?/p>
公众人物
?/p>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p>
?/p>
格茨诉韦尔奇
?/p>
案等一系列的判决中,公众人物的界限?/p>
步清晰?/p>
我国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界定
?/p>
公众人物
?/p>
的概念?/p>
2002
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p>
·
人格权法编》(草案专家建议稿)第一百五十七条曾规定?/p>
?/p>
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新闻宣?/p>
和以舆论监督为目的,公开披露公众人物的隐私,不构成新闻侵权?/p>
?/p>
虽然这个草案所涉及?/p>
公众人物仅限于隐私权的限制,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时还是决定删除这一条,从而也
?/p>
?/p>
公众人物
?/p>
这一法律概念不了了之。其争议点在?/p>
?/p>
官员是不是公众人?/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