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
学年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p>
考试时间?/p>
150
分钟
试卷总分?/p>
150
?/p>
注意事项?/p>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p>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p>
第Ⅰ?/p>
阅读?/p>
一、现代文阅读
(35
?/p>
)
(
一
)
论述类文本阅?/p>
(
本题?/p>
3
小题?/p>
9
?/p>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p>
3
题?/p>
《橘颂?/p>
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p>
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p>
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p>
手法?/p>
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p>
坚贞的人格和志趣?/p>
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
作?/p>
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p>
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p>
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p>
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远大志向为据,认为是屈原青?/p>
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p>
的说法)
;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
人遭馋被疏?/p>
闲赋郢都时期作,
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p>
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p>
屈原的绝笔?/p>
看法如此分歧?/p>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p>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p>
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p>
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
地方?/p>
在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
《楚辞章句?/p>
中,
我们也可看出王逸对屈原作品包括
《橘
颂》认识的模糊、矛盾。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
《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p>
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p>
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p>
,则又认为《橘颂?/p>
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p>
“屈原亦以修饰洁
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p>
”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p>
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p>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
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
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p>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p>
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p>
《橘颂?/p>
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p>
有帮助的?/p>
?/p>
《橘颂?/p>
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
《士冠辞?/p>
的相似之处,
可能屈原在写?/p>
《橘颂?/p>
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p>
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p>
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p>
总结?/p>
己志行时借传统的
《士冠辞?/p>
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p>
自我勉励?/p>
何况
《橘颂?/p>
?/p>
《士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