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p>
脉法的起源?/p>
变化整体来讲一讲,
这样大家在临证的?/p>
候心里有个底?/p>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p>
样子?/p>
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
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p>
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p>
的脏腑虚实来诊断。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p>
部分有高有陷?/p>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p>
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为什?/p>
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脉?/p>
交汇?/p>
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p>
寸口脉有几个特点?/p>
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
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p>
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p>
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
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
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p>
关前一寸,
一寸里面取九分?/p>
寸口脉阳气出九分?/p>
关前是阳出九分,
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p>
关后阴入一指,
阴气伏藏?/p>
由关部到尺泽穴?/p>
一尺里面取一寸,
一寸里面关后三分,
是为关,
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
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p>
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
平常的动脉循
经是手太阴肺经,
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p>
一般是至关部以后,
脉向内循?/p>
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
这是内斜脉?/p>
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
这是两种脉向的变
化。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内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
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p>
所以内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
症状,无明烦恼。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
手阳明大肠经?/p>
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
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
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p>
会出现这种阳明经气不易敛降,
就要靠后天的自己调摄?/p>
靠天时?/p>
地理几方面来佐助可以?/p>
到平和?/p>
下面讲脉法的部位?/p>
两寸部是上焦之分?/p>
我主张是不要强分脏腑?/p>
内经里有句话就是?/p>
上附
上,下附下,就是上对应着上,下对应着下,咽喉对应着寸部朝上入鱼际,尺部朝下对应着
双膝足踝?/p>
所以我们根据脉象定的上中下这种三部?/p>
而强分脏腑有点不太合理,
因为如果?/p>
出来强分脏腑,象后代的脉经里也写着,左寸心小肠,心膻中,又有外内的问题。首先我?/p>
理解,脉象的靠内侧靠外侧,尺内以候腑?/p>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p>
腹?/p>
腹中的疾患往往显示在两尺部脉,左侧候之以左,右侧候之于右?/p>
它是有左右的的隶?/p>
差别?/p>
左腿有毛病就是显示在左尺部脉?/p>
它不会映射到右尺部脉?/p>
相应的脏腑肌瘤都是以?/p>
应左以右应右?/p>
我们现在根据黄元御的脉法来看?/p>
左上两寸部脉?/p>
候于上焦之气?/p>
关部脉?/p>
于中焦之气,
尺部脉候下焦之气?/p>
然后根据两手六部脉升降现象来判断元气升降的这种大象?/p>
左手按照黄元御先生解释,是由阴出阳,主精血,从精血中阳气升达,然后是水中升木,?/p>
中生火,
来从这里考虑的?/p>
左路阳升阴长?/p>
右路阳杀阴藏?/p>
在阳气敛藏上有克制的这种作用?/p>
第一种,心火要敛藏,火克于金,肺气才能降,金克于木,胆气才能够下达,木克土阳明气
才能下降?/p>
所以临床上很多疾病,阳明少阳之气是要相互克制的?/p>
然后是土克水?/p>
水气才能
敛藏。所以左路阳升和右路阴藏,它是走的生克不同的角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