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简?/p>
一、散曲的兴起
元曲包括元代杂剧与元代散曲?/p>
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p>
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
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
乐府、小乐府、新乐府?/p>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得到高度的发展,但南宋后期由于文人远离现?/p>
社会,片面追求形式美而日趋衰落。相反,同样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歌词,从中
晚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金灭北宋以后,吸收了不少著名的南北民歌和多种?/p>
艺演唱形式,又借鉴了金、蒙古以来的不少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p>
北之分的新的诗歌形式,在南方称为南曲,是宋代流行的大曲与南方的里巷之曲结合而成
的曲词;在北方和中原称为北曲,是将少数民族马上弹奏之曲与河北激昂悲壮的音乐结合
而成的一种曲词,二者合称散曲。我们今天所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金元时期大发
展),由文人正式填写的南散曲要到元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p>
北散曲形成的音乐基础,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出“今之北曲,盖辽?/p>
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之
弦管。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此话道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散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p>
此外,北宋亡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江南一带,周邦彦等人创制的大晟乐谱也因?/p>
祸失传,于是在北方,宋词势力大减,原来即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又大量涌现,许
多曲牌被文人吸收,填以新词,这些曲子有些出自农村,如
[
山坡?/p>
]
?/p>
[
豆叶?/p>
]
,有些则
与唐宋词同出一源,?/p>
[
木兰花慢
]
?/p>
[
生查?/p>
]
等,它们保留了早期词调的单片小令的形
式?/p>
北散曲形成的语言基础。从辽在北京建都,历金元两朝,使北京成为北方政治、文?/p>
的中心,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语言也就成了北方语言的中心,终于形成了一种语言?/p>
系,即北方语言体系。它设有入声,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这种新的语言体系为元散曲?/p>
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p>
二、元散曲的体?/p>
散曲基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p>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它是一首独立的小曲,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p>
[
水仙?/p>
]
?/p>
[
新水?/p>
]
等。不同的曲牌不仅字数不同,每句的长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韵也
不一样?/p>
另外有一种带过曲,即一曲带上另外一、两支曲子,?/p>
[
双调·雁儿?/p>
]
?/p>
[
德胜?/p>
]
?/p>
[
南吕·骂玉?/p>
]
?/p>
[
感皇?/p>
]
?/p>
[
采茶?/p>
]
,带过曲的组合有一定规律,最多只能三曲,必须
同一曲调。内容必须衔接,节奏必须和谐,前后浑然一体。带过曲仍属小令的范畴,是小
令的变体?/p>
套曲又叫套数、“散套”。它吸收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联缀?/p>
一起。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支,多则不限。有多达三十支以上的套曲,联缀时有
一定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套数必须一韵到底。它
标调的方法是以宫调和第一支曲子的曲牌作为调名,如马致远的名曲
[
双调·夜行?/p>
]
《秋
思》由七支曲子联缀而成,而用第一支曲?/p>
[
夜行?/p>
]
和宫调名
[
双调
]
(健捷激袅)列在一
起,作为套曲的标名?/p>
三、散曲与诗词的区别(元散曲的艺术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