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p>
http://www.qikan.com.cn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与
反?/p>
作者:周金?/p>
来源:《化学教与学?/p>
2011
年第
07
?/p>
文章编号?/p>
1008-0546
?/p>
201
1)07
-00
79
-0
2中图分类号?/p>
G
633.8文献标识码?/p>
?/p>
doi
?/p>
10.3
969/j.issn.1008-0546.2011.07.037
一、教学准?/p>
(一)课标分?/p>
尝试以合适的方式对含硫物质进行分类,了解一些主要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体会科学整?/p>
归纳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联系生产生活,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p>
(二)教材分?/p>
本节教材是高一学生在完成第一种典型非金属的学习后设立的一节复习内容,体现了非?/p>
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学习方法。从内容上看,不仅是对金属元素知识部分的对比,更是在
知识面和思维品质上的提升?/p>
(三)学情分?/p>
设计背景:传统的复习课以物质为发散点,从单质硫引申到硫的各种化合物,进而形成知
识体系,穿插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具体知识点的强调,最后以典型例题拓展。教学过程流畅,?/p>
需学生思维容量过大,教学难度也易出现过大的问题。新课标中提及:高一学生学习必修时难
度不宜过大,旨在促进学生在化学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源于
?/p>
能力
?/p>
的提
升,从三维目标出发,通过情景和问题的设计,刻意呈现原有的凌乱知识,教师对不同含硫?/p>
质开始不予总结,让学生走到实践的第一线,在分析、探究、归纳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学习?/p>
法。以分类为基础思想开始着手,在方程式的书写中发现规律,提炼方法,找到突破口。进?/p>
总结规律投入运用,最终回归生产生活,将课堂的外延升华至课外。运用结论时,给予恰当的
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练习中收获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p>
(四)教学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