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撰写人:张怡婷
童年已经消逝了?/p>
不是生理上的消逝,
而是在人们的概念里面?/p>
也许这就是整本书的全部?/p>
结了?/p>
先来说一下这本《童年的消逝》吧,来自于波兹曼笔下;全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p>
阐述了童年的概念与起源;后半部分阐述了社会进展中童年的发展走向?/p>
全书中的内容是针对国外,
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童年的相应演变?/p>
那么读完整本书,
我想得更多的是,如果放在国内,会不会又有其他的不同?/p>
要问起童年,
似乎从四五岁开始进入幼儿园?/p>
孩子们真正自由快乐的童年就已经开始慢慢结
束了吧。一般来说,一个孩子的真正记忆
能力是从
4
岁开始的?/p>
4
岁之前的事情是基本上
不会有大印象的?/p>
那么一个孩子,
真正记忆就已经是从幼儿园开始了?/p>
童年到底什么时候结
束呢,或许简单划分一下,我们小学的时候一直过的叫做“儿童节”,到了初中,我们就开?/p>
过“青年节“了,也许这就是一个童年的简单长度。至少在国内,我们童年度过最多的时间?/p>
是在学校中?/p>
都说童年是一个很快乐的时光,
可是我们的童年要面临的到底是什么,
从小?/p>
开始的所谓兴趣培养,
乐器舞蹈音乐运动?/p>
一大早就背着厚重的书包装着繁重的作业?/p>
我承
认我是一个乡下人?/p>
但是我的确也没有什么在稻田里玩耍,
在瓜地里面偷偷摸摸的童年记忆?/p>
而且其实按照准确来说?/p>
幼儿园的时光还算是幼儿时光,
只有在小学时候才能够算作是童年,
至少在我看来,我的童年印象或许就只是小学里面的点点滴滴?/p>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我无法去评价这样的童年记忆是好还是坏?/p>
我唯一能说的仅
仅是觉得?/p>
似乎每一个人?/p>
每一个儿童对于童年的记忆都已经大同小异了?/p>
每个人都是一?/p>
独立的个体,
正如波兹曼所说,
我们需要童年来证明每个人的不一样,
但是我们渐渐好像?/p>
有了不一样的地方?/p>
接下来就是另外一个,也是非常合适现在社会的点的。不难发现,我们现在不论是走亲戚?/p>
还是在外看见小孩子,
大致初中以下的小朋友?/p>
对于手机平板的依恋程度是非常大的?/p>
吃个
饭要玩手机,出去玩要玩手机,
他们好像和至少我们的小时候,还是希望去坐坐摇摇椅,玩
玩游乐园不太一样了。那么玩手机能干什么,
看电视看电影打游戏,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游
戏影视剧真的适合孩子们吗。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提出,童年消逝的最大原因是?/p>
视机?/p>
电视机的普及导致孩子们和大人们只能够看一样的东西,爱恨情仇,
尔虞我诈?/p>
也许
还有色情裸露暴力血腥?/p>
因为波兹曼针对的是美国社会,
在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p>
的确是充
斥着这些东西?/p>
波兹曼提出,
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中?/p>
人们对于孩子与成人的区分越来
越大。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你要长大你要懂事,你是大孩子了,你是小大人了。大人总想着
自己的孩子越快长大董事,
可是当孩子真的大到一定程度了?/p>
大人们突然又会责备说?/p>
你?/p>
么这个那个不好的东西都会了?/p>
可是长大的过程中?/p>
这些不好的东西,
不就是这些所谓的?/p>
人教会的么?/p>
望向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
抖音快手这些
app
兴起?/p>
很多好的不好的内容都?/p>
斥其中,而不好的东西?/p>
同样会被孩子们看在眼中,不知道辨别的他们,在不该接触的年?/p>
就甚至都学会了?/p>
所以,
这就是所谓的童年的消逝,童年时期和非童年时期,接受到的第三方教育?/p>
接收到的
信息已经和成人持平了?/p>
这却是我们无法五改变的进程,
因为社会已经进步到了这样的地步?/p>
那我们能改变的,
或许至少让身边的人能够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p>
波兹曼提出的观点?/p>
?/p>
许算是一个社会学问题?/p>
而我更加倾向于教育学方面?/p>
虽然目前我没有能力,
但是未来以后?/p>
或许就是孩子们童年环境的营造者,童年的消逝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那么唯一要做的,
就是起码让这个童年不会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渐渐淹没,
而是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p>
慢淡忘?/p>
童年已经消逝了,不是生理上的消逝,而是在人们的概念里面。那就让它幸福地消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