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p>
2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p>
一、导入:
2002
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p>
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文言文翻译的?/p>
较明确的要求和使用的技巧?/p>
二、文言文翻译的二原则提出“二标准”:
1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字字落实?/p>
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p>
.
“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p>
?/p>
04
年南京二模卷?/p>
(译文:陛下不认为我是糊涂的人,把我放在法官的职位上,皇上想要胡乱地杀人,?/p>
道能不关我的事吗?)
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
.
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粮不缺。(
05
年南京一模卷?/p>
(
译文:这一年,?/p>
处都发生了饥荒,只有马人望所治之处不缺粮?/p>
)
译句把“乏”“粒”的意思漏掉了?/p>
应该在“饥荒”后加上“缺乏粮食”;在“不缺”前加上“一点”,才是意思完整的?/p>
句?/p>
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p>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p>
?/p>
(
译文: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
乐于助人并且可以的人在里?/p>
)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p>
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p>
总之,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p>
“文从句顺”即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p>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p>
(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p>
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
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
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p>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译文:看事情看了三年,上奏章请求骸骨。)
?/p>
事,是官员到任工作,乞骸骨是古代年老大臣请求辞职回乡的一种谦词。(可以译作?/p>
(张衡)到任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p>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p>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p>
国对晋国无礼?/p>
?/p>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p>
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p>
现代汉语对译。(留)(应译作:晋侯、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贬,做巴陵
郡的太守。)其中的官名、人名、地名等不必译出?/p>
(二)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p>
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进矣?/p>
?/p>
03
年西城卷?/p>
(译文:这话也确实啊?/p>
善的得到进用?/p>
那么不善的就无法进入朝廷了?/p>
?/p>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
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p>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p>
衬词、虚词应该删除不译。(删)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夫”是发语词,用在句首,可删去。(译文:六国和?/p>
国都是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