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p>
?/p>
?/p>
摘要?/p>
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p>
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意象
简洁凝练,
通过极少的语词表达无穷的意境?/p>
本文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入手,
通过与中国古
典诗歌意象的对比来介绍庞德意象诗学的特点,以厦庞德诗中意象的运用?/p>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
最终转向了中国诗.
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p>
动和媒介作用?/p>
最初.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p>
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
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p>
但徘句过于简单.
文字太少?/p>
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
果,这样?/p>
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p>
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
“中国诗
的一种形式?/p>
。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p>
。中
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
那种不说教?/p>
不判断的语言风格?/p>
对意象派诗人?/p>
说,是富于吸引力的。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
的事?/p>
。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p>
。他们发现中国古
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p>
,也是对后期
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p>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
引力?/p>
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p>
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
就是意象?/p>
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p>
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
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也足巨大的?/p>
1
中国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固有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p>
《周
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p>
?/p>
“立象以尽意”之说。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把意象?/p>
为意中之象,并认为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p>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p>
”宋元诗论家则把“意?/p>
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p>
,主张“景在情中?/p>
?/p>
“情在景中?/p>
?/p>
“景无情
不发,情无景不生?/p>
。其后王昌龄、何景明、姜夔等人都在自己的诗擎著作中提到“意象?/p>
?/p>
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p>
“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
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
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过诗人?/p>
审美筛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p>
因此可以说,
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p>
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p>
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言?/p>
因而意象多半附着在词
和词组上。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p>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
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p>
单个意象就是文学?/p>
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
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
也称意象?/p>
系。如马致远的《天净?/p>
-
秋思》中?/p>
“枯藤?/p>
?/p>
“老树?/p>
?/p>
“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p>
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p>
“部件?/p>
?/p>
它们不能离开整体?/p>
若离开了.
?/p>
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p>
,便失去了这?/p>
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
象?/p>
汉语占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
往往略去了大?/p>
分的联结词?/p>
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p>
几乎只剩下赤裸裸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
这样中国?/p>
典诗歌就取得了英语诗歌无法达到的意象密度,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p>
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纯名词句。同时意象的
连续使用就给人一种诗歌如同一幅活动的画面的感觉?/p>
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
诗中绝少西方
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p>
言不尽意,
立象尽之?/p>
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p>
意象表现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