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p>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华爱?/p>
内容摘要?/p>
一、实施《指南》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一)游戏对实施《指南》的重要意义
1.
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所?/p>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p>
,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p>
。对
幼儿来说?/p>
游戏的重要性在于他们的年龄特点?/p>
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p>
发展离不开游戏?/p>
对教师来说,
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专业性区别在于游戏,
而不是上
课,
游戏最能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p>
因为组织和指导儿童游戏的专业技能,
通过游戏
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能力,
是其他学段教师难以取代的?/p>
对儿童游戏的把握?/p>
才是学前教育
专业教师的拿手好戏和看家本领,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体现?/p>
2.
《指南》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p>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p>
《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p>
我们知道?/p>
《指南?/p>
就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提出?/p>
32
条目标,
并列举了各年龄段目标?/p>
成的典型表现以供教师参考。这些目标告诉我们,
在幼儿阶段,哪些东西是最值得学的,我
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幼儿创设有助于发展的物理环境,
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幼儿营造健康成?/p>
的心理氛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及如何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p>
然而,
《指南》中大部分目标的陈述方式,却并非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界定,因
此很难像行为目标那样直接用于训练,更难直接作为评价指标用于测查。所以,
《指南》?/p>
过教育建议来告诉我们,用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促进幼儿实现这些目标?/p>
我们认为?/p>
《指南》中目标的这种表述方式本身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首先,目标?/p>
有作年龄分段,每一条目标适用
3-6
岁的所有儿童,不用年龄来一刀切,也就是允许幼儿在
这个年龄范围内先后达成目标,
强调的是发展的连续性?/p>
差异性和过程性?/p>
因为“学习与?/p>
展?/p>
意味着幼儿内在自发的生长,
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
不可能用同一种方式,
让同一个年龄段的所有幼儿,
在同一个时间达成同一个目标?/p>
那么游戏恰恰体现了这一价值,
它能使幼儿经常在不同情景下重复类似行为,在经验的不断累积和强化中,逐渐达成目标?/p>
其次,为了便于教师对目标的理解和对幼儿发展状况的了解?/p>
《指南》在每一条目标下面列
举了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p>
这些典型表现的陈述方式虽然已经具体到行为特征?/p>
但除了健?/p>
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部分条目外,
同样不具有可测量性,
也就是说?/p>
幼儿是否达成某一条目标,
不能用单个任务进行评量,
而是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通过经常反复的观察,
才能做出
判断?/p>
正因为如此,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如何指导?/p>
儿,
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如何关注幼儿?/p>
同时还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反思我?/p>
的教育行为。例如:
“愿意与人交往”这一条目标,是不可能通过上课或某个活动的设计?/p>
接教给幼儿的?/p>
它一定如
“教育建议?/p>
中所要求的?/p>
是在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p>
中形成的?/p>
这种亲密关系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游戏中才能建立?/p>
也不可能通过设计某一个问
题来测定幼儿对这一目标的达成度?/p>
它一定是教师在长时间的关注中了解并判断的?/p>
当我?/p>
发现某个幼儿没有表现出这一目标下“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的行为表现?/p>
那我们首先反思的应该是自己的教育行为?/p>
即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否存在问题?/p>
应该改善
的是我们的教育行为,而不是去训练幼儿如何与长辈交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