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亮起来——记叙文的精妙用?/p>
在同学们的记叙文习作中,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句段:
今天,我比平常早起了几十分钟。吃完美味的早餐,我离开家,准备步行去上学。一路上感觉与平?/p>
坐车很不一样,难得和大自然亲近了一回,我不由得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向往?/p>
路上行人很少,安安静静的,一点儿也不吵闹。路上车辆很少,没有了汽车尾气的排放,空气清新多
了,我感到呼吸很顺畅,也能清楚地看到很远的地方。独自一人走在人行道上,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星星,
路边的大树、花草,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快乐。利用这难得的休闲时间,我想到了很多很多,这?/p>
的清晨,真的很好?/p>
这段话是写作中难得的好素材,角度独特,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小作者的语言表达也能做到通顺流畅?/p>
但是读后总觉得欠了把火候:是语言表达太“啰嗦”了吗?同样的内容、次要的内容反复表达,冲淡了?/p>
心;是语言表达太“笼统”了吗?读者想要看到的内容文中却遍寻不着;是语言表达太“规矩”了吗??/p>
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叙述,过于平淡;是语言表达太“平庸”了吗?字里行间缺乏“美点?/p>
?/p>
“亮点?/p>
,错
失了好素材诞生好文章的机会?/p>
因为语言表达的技巧缺乏,
好材料却没能组成好文段?/p>
那么?/p>
我们可以怎样组织记叙文写作的语言呢?
一、大胆删减,保留有效的信息?/p>
以上文的第一段为例,早起、吃早餐、离家、步行上学、不同的感觉、亲近大自然、产生美好感受…?/p>
每一个信息都必不可少吗?有没有不言而喻或无关紧要的信息呢?我们把语段变为:
今天,我早起了几十分钟,于是步行去上学。一路上感觉与平常坐车很不一样,难得与大自然亲近?/p>
我不由得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向往?/p>
删去了一些内容的段落非但没有因此变得令人费解,相反,文章的重点内容更加鲜明和突出了。进?/p>
初中,我们已经渐渐脱离叙述事情一定要把每一个要素交代清楚、不能遗漏的时期,写有用的要素,保留
必要的信息,文中所有语句均要为主题服务成为我们写作时删留素材的重要原则?/p>
二、有意充实,增添丰富的素材?/p>
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在酒店中应对众酒客质问时极其传神的神态描写,
《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
极为经典的语言描写?/p>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舒过来又缩回去的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
《?/p>
王》中最后一次见老王时那极具震撼力的肖像描写?/p>
《最后一课》中对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时细致入微的心
理描写……凡能凸显中心,给读者强烈震撼的素材我们不妨把语言节奏放慢一点,多停留一会儿,如上文
的片段:
“路上行人很少?/p>
?/p>
“路上车很少?/p>
?/p>
这是让我能用有宁静的心态观察和思考的重要因素?/p>
是否可以?/p>
“很
少”二字适当扩充,突出特殊环境的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