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孙中山选集》上册,广东人民出版?/p>
2006
年版
,
?/p>
1
?/p>
2
《孙中山选集》上册,广东人民出版?/p>
2006
年版
,
?/p>
49
?/p>
3
《孙中山选集》上册,广东人民出版?/p>
2006
年版
,
?/p>
76
?/p>
浅谈孙中山“行易知难”思想对高?/p>
教育发展的现实意?/p>
茹美?/p>
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其
《建国方略?/p>
中提出,
人类的知
与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p>
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从
?/p>
不知而行
?/p>
?/p>
?/p>
行?/p>
后知
?/p>
再到
?/p>
知而后?/p>
?/p>
。行在先,知在后?/p>
?/p>
行先知后
?/p>
,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
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
?/p>
行易知难
?/p>
,是唯物主义的知
行观。本文不重点探究他的哲学理论,而是从“知难行易”提出的背景到目的的
角度,认识他怎样从解放思想入手,动员广大民众,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革命
中去?/p>
推进国家现代化所必需的心理准备方面所起的作用?/p>
重温此学说,
对今?/p>
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p>
一、“行易知难”提出的背景及目?/p>
“行易知难”是编入孙中山先生鸿篇巨著《建国方略》中的首篇,是他经历
了无数的失败与挫折后的反思,是对数千年来知易行难学说的一种怀疑与推翻?/p>
他力图通过“行易知难”学说,解除横梗于国人心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p>
1
的大敌,“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p>
中华民国创建之初?/p>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p>
接着又出现了张勋复辟帝制?/p>
丑剧。专制统治继续实行?/p>
1918
年孙中山先生毅然辞去大元帅,发出了“顾?/p>
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之后到上海,反思革命失
败的原因?/p>
专心完成的一部著作,
认为
“必须切实提高革命党人和国民的思想?/p>
识,
才能坚定信念及有足够的力量以解决当前的混乱局面,
并为中国缔造美好的
前景。?/p>
“予之所以不惮其烦,连篇累牍以求发明‘行易知难’之理者,盖以?/p>
为救中国必由之道也。?/p>
2
二、“行易知难”对办学方向的指导意?/p>
孙中山先生在阐述他的
“行易知难?/p>
学说时,
其中一个论?/p>
“不知亦能行?/p>
?/p>
他指出“子徒知知之而后能行,而不知”不知亦能行“也,当科学未发明之前,
因全属不知而行?/p>
及行之而犹有不知者,
故凡事夫不委之于天数气运?/p>
而不敢以
人力为之转移也。?/p>
3
很多事业要利用时机,虽然不知也要行,如果不敢做可?/p>
会错失良机?/p>
他认?/p>
“若心俟我教育之普及?/p>
知识之完备而后始行?/p>
则河清无日,
坐失良机?/p>
殊可惜也?/p>
?/p>
这种虽不知而敢行的精神对现代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