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历史参赛教学设计模板
1.
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p>
首先,我们的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本课,对辛亥革命有一定了解。其次,黑格尔说过:一个时
代的伟大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他能用言辞把他的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告诉他的时代什么是那时
代的意志,而且能去完成它。再次,
史料教学法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
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可以
看作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p>
基于此,我打破常规教学,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引用《走向共和》中孙中山先生在各个
历史时期的演讲的五段史料作为讲授本课的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史料并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演讲材料去深刻地掌握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
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p>
按《教学指导意见》要求,本课用一课时教学,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辛亥革?/p>
的背景、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p>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p>
史意义?/p>
2.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知识:
1.
知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
了解解武昌起义、中国民国建立?/p>
《临?/p>
约法》等主要内容?/p>
3.
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技能:
1.
培养学生学会结合史料认识历史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能力?/p>
4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p>
【过程与方法?/p>
1.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以孙中山的演讲史料为主线梳理武昌起义等革?/p>
事件?/p>
2.
通过对演讲史料的研读,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经验,去认识辛亥革命;
3.
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客观、公正地认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
1.
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为革命牺牲一切的革命信念?/p>
2.
在史
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探求历史真相的科学精神和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3.
通过多元史观教学
培养学生以批评性思维为核心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p>
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二课,主要讲述辛亥革命?/p>
背景、爆发、过程、结果及意义,内容较多,结构完整。高中新课程课标内容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
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p>
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本课第一目“武昌起义?/p>
,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强调革命爆发的?/p>
然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的全过程。第二目“中华民国的建立?/p>
,涉及辛亥革命的重大?/p>
果——中华民国建立?/p>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熟识?/p>
知识;第三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p>
,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阐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p>
意义?/p>
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评价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两种不同的认识?/p>
最重要的是肯定它的历史功绩?/p>
《辛亥革命?/p>
在专题三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p>
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p>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p>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p>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p>
实现了近现代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里程碑?/p>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p>
教学难点: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p>
4.
学情分析
初中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及“三民主义”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高一学生在心?/p>
上逐步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思辨思维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
历史学习中不仅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来分析历史重大事件的可能。因此,我在本课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