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讲?/p>
第一?/p>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
概说
(略?/p>
引子:早期的文学批评观念
一?/p>
《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p>
由“诗”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写作的一些情况,但其中并无有关诗或文学的观念。可?/p>
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里,却包含了诗的观念。兹举数例:
“吉甫作颂,
其诗孔硕?/p>
其风肆好?/p>
以赠巷伯?/p>
?/p>
?/p>
《大雅?/p>
嵩高?/p>
?/p>
“家父作诵,
以究王凶?/p>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p>
?/p>
?/p>
《大雅·节南山?/p>
?/p>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p>
?/p>
?/p>
《小雅·巷伯?/p>
?/p>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p>
?/p>
?/p>
《小雅·四月?/p>
?/p>
“维是编心,是以为刺?/p>
?/p>
?/p>
《魏风·葛屦?/p>
?/p>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p>
?/p>
?/p>
《魏风·园有桃?/p>
?/p>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答。这
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作诗的目的,但应该说《诗》三百中主要的作诗倾向是包含在内了。这
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作诗宣言,反映了早期的诗学和文学观念?/p>
二?/p>
《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p>
?/p>
《易经?/p>
《家人?/p>
卦的
《象辞?/p>
中,
?/p>
“君子以言有物?/p>
?/p>
《艮?/p>
卦爻?/p>
《六五?/p>
中有
“言
有序”两句,可视为我国古代有关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最早的理论要求。后世关于内容与?/p>
式的论述一直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运行的?/p>
三?/p>
《国语?/p>
《左传》中的文学观?/p>
另外,在《国语》和《左传》两部书中,有“献诗讽谏说”和“观诗知政说”是汉代?/p>
关诗的美刺理论的萌芽。此外还有“三不朽”说。首先看《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p>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知之。是故为川?/p>
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p>
献曲?/p>
史献书,师箴?/p>
赋,
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p>
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p>
?/p>
另象《左传》襄公十四记载的师旷对晋平公的话?/p>
《国语》周语中有“使工诵谏于朝,在列?/p>
献诗”的话,都是献诗讽谏的内容?/p>
“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p>
其中有以下一些说法:
?/p>
在乐工演奏《周南?/p>
?/p>
《召南》时,季札说?/p>
“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p>
?/p>
?/p>
演奏郑风时说?/p>
“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p>
?/p>
演奏《小雅》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