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一页?/p>
张国?/p>
L=L
1
+L
2
=kY+u-hr
这是模拟现实经济运动的“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计划消费
计划储蓄
计划税收
计划投资
r=f(M/p, L)
政府购买计划
C=a+b(Y-T+TR)
S=-a+(1-b)(Y-T+TR)
T=T
0
+
tY
I=e-dr
M=M
0
+mY
价?/p>
=
u/c
E(AD)
—?/p>
P
×
Q
—?/p>
Y(AS)
—?/p>
C
+
S
+T
—?/p>
C
+
I
+
G
+
(X
-
M
)
—?/p>
E(AD)
核算?/p>
分配?/p>
金融
国外
货币政策
政府
对外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p>
E
(即总需?/p>
AD
)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
要,产品的出卖(
P
×
Q
)形成总收?/p>
Y(AS)
,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p>
金的计划、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总支?/p>
E(AD)
,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
PQ
?/p>
,如
此循环不已?/p>
图式中,?/p>
E(AD)
?/p>
Y(AS)
为核算段,从
Y(AS)
?/p>
E(AD)
为分配段?/p>
⑴、核算段中,
E(AD)=P
×
Q=Y(AS)=GDP
。因生产可能性边界由资源禀赋、技术条?/p>
和制度因素决定,
?/p>
E(AD)
的增减,
视实际产量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接近程度?/p>
引起
P
?/p>
Q
的变动。生产要素或资源价格水平的变动,也会引起产品价格水平的相应变动?/p>
⑵、在分配段,
Y(AS)
分为
C+S+T
,为初次分配?/p>
C+S+T
又变?/p>
C+I+G+(X-M)
,为?/p>
分配?/p>
S
?/p>
T
?/p>
M
为漏出量?/p>
I
?/p>
G
?/p>
X
为注入量?/p>
Y(AS)
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p>
E(AD)
?/p>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变动漏出量和注入量来影响
E(AD)
?/p>
进而影?/p>
P
?/p>
Q
?/p>
以实现充
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p>
⑶、分配段中,
I+G+(X-M)
>
S+T
,经济规模扩张,
GDP
增加?/p>
I+G+(X-M)
<
S+T
,经?/p>
规模收缩?/p>
GDP
减少?/p>
I+G+(X-M)
=
S+T
,经济规模不变,
GDP
不再变动,达到均衡状态?/p>
据此均衡条件,代入有关函数式,可得出均衡
GDP
的值,亦可得出乘数?/p>
(产品市场)
⑷、分配段中,
I=S
,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p>
I
<
S
,出现流动性滞存,滞存部分形成滞存
货币量(资产货币量、投机货币量?/p>
L
2
,它与交易货币量
L
1
(购买商品、仅作为商品交易
媒介的货币量,由
P
×
Q
?/p>
GDP
决定)一起,形成对货币的总需求(
L=L
1
+L
2
?/p>
?/p>
I
>
S
,利?/p>
过去的滞存货币量,或有新的货币发行?/p>
(货币市场)
⑸、分配段中,政府支出
=T
,政府财政收支平衡;政府支出
<
T
,政府财政盈余;政府
支出
>
T
,政府财政赤字,政府发行国债以利用民间的滞存货币量,若民间滞存货币量不足,
则利用发行国债的办法来扩大政府支出,会相应地减少民间支出,产生“挤出效应?/p>
?/p>
⑹、分配段中,
X
(出口)
=M
(进口)
,外贸收支平衡。不考虑资本流动因素?/p>
X
>
M
?/p>
外贸收支从而外汇收支出现盈余,浮动汇率制下?/p>
会出现本币升值;固定汇率制下,会导致
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但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冲这一影响?/p>
X
<
M
,则出现相反
的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