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p>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p>
观点?/p>
主张禁欲忘我?/p>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p>
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
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p>
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p>
沉思时逃离其中?/p>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
认为意志的支配最
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p>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p>
欲望和冲动的压抑?/p>
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p>
分析学和心理学?/p>
他文笔流畅,
思路清晰?/p>
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p>
了较大影响?/p>
1819
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p>
,但在当时几乎无?/p>
问津?/p>
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他自我嘲讽似的宣称,
这本书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p>
人所写的。他在默默无闻中等待?/p>
30
个寒暑,这部鼓噪着生命冲动的哲学名著也伴随它的
作者度过了
30
年的冬眠期。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p>
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p>
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p>
它是一种既
不满足又不停止,
盲目的冲动,
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
第三部分试图
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
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p>
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
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p>
而终于在
1851
年得到了爆发?/p>
一位名人说?/p>
“走了一?/p>
天,到天黑,他走到了?/p>
?/p>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为世界划分两个层次的观点?/p>
在康德看来,
人的理?/p>
(
这里是指
纯粹理性或理论理?/p>
)
只能认识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范围内的东西,即现象界,至于现象界背
后的自在世界则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p>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p>
康德指出?/p>
人们必须以双
重方式来思考自己,
按照第一重方式,
须意识到自己是通过感觉被作用的对象?/p>
按照第二?/p>
方式?/p>
又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理智,
在理性的应用中不受感觉印象的影响?/p>
是属于知性世
界的。同样,叔本华也认为世界存在两个层次:一是表象世界,二是意志世界。叔本华自认
为自己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康德的“自在之物”其实就是他所说的“意志?/p>
?/p>
但他认为康德并没有说清楚?/p>
因为康德把自在之物只理解为绝对的客体?/p>
而没有理解为主体?/p>
康德在区分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后认为,
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p>
对自在之?/p>
却不能有所认识?/p>
因为在主客分立的认识方式下,
主体不可能越过这个对立而直接到达客体,
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到达事物向人所显现的表象,
而无法透过表象达到自在之物本身?/p>
?/p>
叔本华正是要突破康德这一思想的局限来认识自在之物?/p>
在叔本华看来?/p>
如果超越了主客分
立的认识方式,所达到的就不再是意识中所呈现的世?/p>
(
表象世界
)
,即对象在主体的意识?/p>
中的某种表现?/p>
而是存在的东西本身,即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在叔本华看来只能是意志,所
有那些在原因之后又有原因的线索上,按规律呈现的一切基本动力都只能从意志得到说明?/p>
叔本华用他的意志本体论,完成了对康德二元论的批判与超越?/p>
“世界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
理?/p>
”叔本华认为,以往的哲学都忽视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要么从主体出发引出客体?/p>
要么从客体出发引出主体,而事实却是,
世界既不是单纯的主体?/p>
也不是单纯的客体?/p>
而是
我的表象?/p>
因此?/p>
根本没有脱离主体的客观世界,
就是说没有什么太阳,
只有眼睛中的太阳?/p>
没有什么地球,
只有人手触摸到的地球?/p>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这一事实,首先把一切都作为
表象加以考察,即作为主体的客体而考察。作为表象的世界,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p>
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客体,另一个半面是主体,这两个半面是相互依存的?/p>
“任何一
个半面都只能是由于另一个半面而有意义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俱亡?/p>
?/p>
在叔本华看来?/p>
“世界是我的表象?/p>
,但却并不意味着这个作为表象的世界是主观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