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p>
http://www.qikan.com.cn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高铁?/p>
来源:《中国广播?/p>
2018
年第
02
?/p>
2017
年是日本侵华发动
?/p>
七七
?/p>
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p>
80
周年。史学界对此高度关注?/p>
大量史料集、专著、研究论文等问世。这其中,由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艾红红教授主编
的《中国抗战广播史料选编》(以下简称《选编》)尤其值得关注。可以说,《选编》的?/p>
世,对于抗战史学研究以及抗战广播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p>
《选编》紧跟前沿、内容全面、体裁丰富,吸收了抗战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比如:?/p>
史料选择的时间范围上,《选编》不但收录了
1937
?/p>
?/p>
七七
?/p>
事变之后的相关材料,还大量收
录了
1931
?/p>
1937
年之间的诸多史料,体现了抗战史学界对抗战认识的转变,
?/p>
十四年抗?/p>
?/p>
?/p>
成为共识。根据所选抗日广播史料的性质和内容,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p>
?/p>
抗战?/p>
播书?/p>
?/p>
,收录了《第四战?/p>
—?/p>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中广四十年》《新修地方志?/p>
期广播史料汇编》等多部海峡两岸学者著作中有关抗战广播的章节。第二部分为
?/p>
抗战广播?/p>
?/p>
?/p>
,主要收录了国统区、沦陷区的广播回忆文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回忆?/p>
章。第三部分为
?/p>
抗战广播讲演选载
?/p>
,主要收录了各方面代表人物发表的抗战广播讲演稿。第
四部分为其他广播史料,收录的是有关文件、档案材料及报刊消息。第五部分为抗战广播大事
年表。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分别收录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文章及参考书目、文目?/p>
从史料收录范围来讲,已经较为齐整,既有档案文件等直接史料,又有对其他学者收集整
理过的史料进行的筛选收录,还包括了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以及讲演稿等。这种对多方面人物相
关材料的集纳以及对多种体裁史料的收录在比较成熟的抗战史料整理中也不多见,彰显了抗?/p>
广播史料整理与研究的特色。当然,《选编》收录的只是部分重要史料。编者自己也坦陈,目
前的抗战广播史料极为分散,我国抗战广播历史有关档案的开放程度尚难满足研究的需求,?/p>
书入选的史料只能反映抗战广播的概貌。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但无法掩盖《选编》的重要?/p>
料价值,还为后续抗战广播史学者进一步挖掘史料提供了努力方向?/p>
《选编》为我们深化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奠定了基础。抗战,作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最深刻
的记忆,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早在抗战时期,关于抗战史学的研究就已经成为热点,据
不完全统计,当时出版的抗战史学研究专著多达百部。对抗战史研究的热度并没有随着时间?/p>
远去而衰减,相反,还有日益增强的趋势,现如今,每年正式出版的以抗战为主题的研究专?/p>
已达数百部,研究论文更是超过千篇。其研究主题涉猎也日益广泛,从一开始的政治、军事扩
展到经济、文化乃至社会领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以一种越来越立体、全面的形态展?/p>
在我们面前。在这些研究中,广播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媒介之一,常被提及,但真正以广播?/p>
视角来进行抗战史学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史料的分散。史料是史学研究?/p>
根本,对抗战史学研究来说也是如此,已故著名抗战史专家荣维木曾说过,挖掘史料是推动?/p>
战史研究深入的一个急迫问题。《选编》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填补了相关研究?/p>
少系统性史料的空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