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定州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
?/p>
2
次月考语文试?/p>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p>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p>
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p>
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p>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p>
其中说:
让德政普
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p>
“风雨时?/p>
?/p>
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p>
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
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p>
,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p>
,五谷丰登。所谓“风?/p>
时节?/p>
,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p>
“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
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p>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本身就具?/p>
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p>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
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
可以发现其科
学思想的内核?/p>
《孟?/p>
?/p>
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p>
市的近郊?/p>
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
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
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p>
,包含着?/p>
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
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p>
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p>
提高空气湿度?/p>
增加
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
?/p>
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p>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p>
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p>
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p>
这样的认识,
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p>
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p>
《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p>
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p>
《广东新语?/p>
《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