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p>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p>
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
“无用?/p>
时,
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
“无用?/p>
后的
“大用?/p>
?/p>
比方说,
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着,有人说
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p>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自拟标题;除诗歌外?/p>
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p>
文题解析: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p>
“无用?/p>
?/p>
“有用”和“大用?/p>
。其一,可以分?/p>
“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p>
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p>
,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p>
?/p>
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p>
其二?/p>
可以?/p>
“无用?/p>
?/p>
“大用?/p>
之间的联系?/p>
中国人喜欢从实用
(
功利
)
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p>
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
正的大用?/p>
关于“无用之用”的文本
庄子与惠施关于“无用”的辩论不只一次,我们先从最简明扼要的谈起。在《外物》中?/p>
惠施直接发难。原文大意如后:
惠施对庄子说?/p>
“你的言论都是无用的?/p>
?/p>
庄子说:
“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谈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人所用的?/p>
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黄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还有
用处吗??/p>
惠施说:
“无用?/p>
?/p>
庄子说:
“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清楚了?/p>
?/p>
以上这段数据在说什么?譬如一个年轻人在学校念书,这时学校以外的世界各地对他都?/p>
无用的。但是如果把这些无用之地都消除的话,他在学校念书又是为了什么呢?他原本以为?/p>
用的学校至此也变成无用了。换言之,有用与无用之间不可采取二分法去切割,因为它们是相
互为用的?/p>
因此,任何东西都有用,就看是否用对地方。庄子在《逍遥游》与惠施再度谈到类似的题
材?/p>
惠子对庄子说?/p>
“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他栽植成长,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
它来装满水,则它不够坚固,无法负荷本身的重量。把它剖开做成瓢,它又宽大得没有水缸容
得下。这葫芦不可说不大,我却因为它没有用而打碎他?/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