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评课记?/p>
李小芹:王老师的《颐和园》这一课共?/p>
6
个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
。教学内容三?/p>
读喜欢的自然段。教学内容四?/p>
游览顺序。教学内容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p>
(长?/p>
段)教学内容六:背第
2
自然段。通过听课观察,我认为,王老师的教学内容正确—?/p>
教的是“语文?/p>
,几乎没有为其它学科打工?/p>
王芹: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识字这个内容实施过程中,老师组织学生认读?/p>
9
?/p>
词语?/p>
这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度是多少?我们必须结合后面朗读时的课堂事实来看?/p>
“横槛?/p>
一次,在朗读中遭遇时,全班几乎集体卡住?/p>
“耸立”的情况相对要好,但少部分同学表
现出发音不正确。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这个环节的效度不是
100%
,至少,在“横槛?/p>
“耸立”这两个词语上,教学效度欠佳?/p>
路玉花: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根本的原因是教学内容设置得多了。一堂语文课的教?/p>
内容在三个以内,比较合适。一堂课,两到三个内容,充足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我们把语
文教出效度来?/p>
也就是说?/p>
不仅教课程的语文
(守?/p>
“本?/p>
?/p>
?/p>
而且把课程的语文教到
“真?/p>
(有效)
?/p>
袁培: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
?/p>
了解叙述的顺?/p>
?/p>
?/p>
因而彭老师?/p>
?/p>
了解叙述的顺?/p>
?/p>
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p>
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p>
?/p>
按事情发展顺序记?/p>
?/p>
有所不同。因而,
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p>
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p>
李美英: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周老师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
这样的形式,学生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p>
以致用,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