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p>
【摘
要】北京市怀柔区电教馆从
2006
年开始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p>
2009
年搭建完成了“怀柔区数字办公平台?/p>
。本文是笔者多年思考与实践的归纳,其核心是
要正确理解“深度融合?/p>
,即:服务学校主流工作,使应用平台贴近师生学习与工作实际。本
文提出,建设区域统一应用云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并?/p>
图提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p>
【关键词】深度融合;泛在学习;碎片时间;区县聚合模式;教育应用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p>
G424
【文献标识码?/p>
A
【论文编号?/p>
1671-7384
?/p>
2014
?/p>
04-0052-03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词?/p>
“深度融合?/p>
?/p>
如何做到
“深度融合?/p>
?一方面是信
息技术介入教育深度问题,另一方面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效果问题。介入得深,?/p>
用得好,即可谓“深度融合?/p>
。笔者作为怀柔区电化教育馆馆长,多年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此?/p>
结合工作实践?/p>
谈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问题的思考?/p>
本文中所提到?/p>
“教育?/p>
一词,特指国民教育中的学校教育?/p>
现代教育呼唤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现代教育为什么提?/p>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p>
?/p>
主要是因为当前信息技术没有和教育
深度融合?/p>
“浅融合?/p>
是有的,
但是没有达到教育的本质需求和教育者的心理预期?/p>
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p>
1.
网络与网站建设层次不深,应用缺乏深度
怀柔区学校的校园网大多数局限在校园范围内,服务师生;家长的校外应用很薄弱,?/p>
对家校沟通、师生应用移动终端办公学习产生了制约;各级各类网站内容以宣传展示和资?/p>
提供为主,似乎做到资源共建共享就是优秀的网站,这样的网站也是有限度地服务于师生?/p>
作学习的某一方面,对于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活动,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等主流活动,或者说
对于学校主流学习和工作的主要方面,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校园网和学校网站?/p>
设的层次还不够深。但是,由于校园网和学校网站又是教育深度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当前?/p>
教育应用也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p>
2.
对师生泛在学习、碎片时间学习和工作缺乏统一有效的引?/p>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泛在学习”即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p>
逐渐成为常态,
“碎片时间?/p>
?/p>
即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余的闲散?/p>
零碎的时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p>
这使
IT
行业的厂商?/p>
运营商迅速抓住了人们的需求,
捕捉到了市场商机?/p>
为人们提供了相应
应用产品与服务,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常态。从教育角度看,
IT
行业的厂商、运
营商出于商业利益给人们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更多的是考虑服务于人,不会基于教育要求,
提供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的产品与服务。如果要使教育内容更多地占领人们的碎片学?/p>
时间,特别是充斥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碎片时间,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措施,正?/p>
引导。措施之一就是要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泛在学习的平台,把教育的触角伸向校内外的每?/p>
角落。可惜的是,在我们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这样的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p>
3.
恰切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p>
教师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p>
基本上能用计算机备课?/p>
自制课件?/p>
课上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活动等。但是,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在?/p>
学实践中,还存在由于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反而束缚了教学行为的现象,比如:教师备课时
进行了课前自我设计,课上利用课件教学,出现了按照课件设计教学,形成了“满堂灌”现
象,这就违背了学习认知规律。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适切地应用交互式电子
白板、触摸屏的交互功能,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配合我们的教育
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与教育活动之中,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