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p>
第三?/p>
句式、断句和翻译
?/p>
?/p>
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p>
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
语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
同,即文言特殊句式。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判断?/p>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
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p>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p>
2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p>
②梁,吾仇也?/p>
3
.有些判断句?/p>
“者、也”全不用。例如:
①晋鄙嚄唶宿将…?/p>
②刘备天下枭雄…?/p>
4
.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p>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p>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p>
5
.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
①巨是凡人…?/p>
②问今是何世…?/p>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p>
被动?/p>
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p>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p>
2
.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p>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p>
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p>
(
《柳毅传?/p>
)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p>
3
.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p>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