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
?/p>
?/p>
11
?/p>
师大附中卷(三)
华南师大附中
2018
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
【解析版?/p>
2018
?/p>
4
?/p>
17
?/p>
?/p>
猫(高映东)
序图:肖培根、乌热尔?/p>
说明: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p>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p>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p>
3
题?/p>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
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p>
?/p>
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
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p>
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p>
以刑罚为良法善治
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p>
?/p>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p>
一是“中和?/p>
?/p>
礼之用,和为贵?/p>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p>
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p>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
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
“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p>
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p>
之间,都是和为贵?/p>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p>
对于政出多门?/p>
朝令?/p>
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p>
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p>
稳定?/p>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p>
性之一?/p>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p>
二是“中正?/p>
?/p>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
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p>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p>
下之定理?/p>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p>
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
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p>
?/p>
做到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p>
?/p>
提出“政者,正也?/p>
?/p>
强调执政
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
道?/p>
?/p>
“有道?/p>
?/p>
即有仁道?/p>
仁道也就是“正道?/p>
?/p>
亦即“中道?/p>
?/p>
体现了公平?/p>
正义的价值?/p>
三是“时中?/p>
?/p>
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p>
“中
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
“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
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
之为“时中?/p>
?/p>
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p>
?/p>
“时”是流变不居?/p>
“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p>
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p>
“时中”绝非与时俯仰?/p>
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p>
“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p>
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p>
?/p>
达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
?/p>
“随时世而变易?/p>
?/p>
“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p>
?/p>
由此可见?/p>
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p>
1
.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p>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