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赠友送别诗概?/p>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
材之一。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p>
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
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p>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
滞后、社会混乱等,另外,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p>
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p>
不得不远走异域,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p>
?/p>
“别”等字样?/p>
?/p>
.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p>
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
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
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p>
1.
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暮色
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另外,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p>
2.
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送别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
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
代名词?/p>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
示非常忧伤?/p>
劳劳亭的由来?/p>
是借用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p>
?/p>
“举手长劳劳?/p>
两情同依依?/p>
?/p>
的诗句之意。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p>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p>
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p>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p>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