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p>
12
小题?/p>
1.
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
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p>
A.
强化了中央集?/p>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促进了文化认?/p>
2.
《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
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p>
?/p>
A.
统治者体恤民情的?/p>
B.
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
C.
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
D.
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
3.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
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p>
?/p>
A.
加强了中央集?/p>
B.
促进了民族交?/p>
C.
强化了人伦秩?/p>
D.
发展了小农经?/p>
4.
《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
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这一作法旨在?/p>
?/p>
A.
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p>
B.
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p>
C.
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p>
D.
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
5.
春秋战国时期?/p>
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p>
据统计,
仅见?/p>
《春秋?/p>
《左传?/p>
的朝?/p>
就有
101
?
(如表).由此可以推论(
?/p>
受朝?/p>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
?/p>
38
?/p>
11
?/p>
10
?/p>
2
?/p>
1
?/p>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6.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
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
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p>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p>
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p>
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p>
D.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
7.
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p>
?/p>
A.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p>
B.
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
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p>
8.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
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p>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9.
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不精谱学,不能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鉴别?
姓大族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的依据。这反映了(
?/p>
A.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B.
门阀政治影响谱学发展
C.
士族与庶族矛盾的缓和
D.
重视选拔真才实学人材
10.
如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