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新课标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作者:李宝英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6期
[摘要]课堂教学应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实现教学目标的立体性,教学氛围的和谐性,教学策略的差异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 教学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新一轮的课改,就是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新课标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去,本人认为应以新课标理念指导思想,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素质化。
一、教学目标的立体性——多元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预期效果,它对课堂教学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是指根据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能力这些认知领域的内容,还应包括“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等情感方面的内容,即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全面完成新课标所规定任务的基础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一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创造等不同层面的要求;二是指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优等生达标后对他们施行横向拓宽的训练,着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挖掘潜力;中等生要求达标,并鼓励向高层迈进;后进生则要求他们基本达标,在难度、速度上降低要求,允许他们二次、三次直到完全达标,即“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分层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他们都能对获得成功充满信心,尤其是后进生,他们一旦达到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功和愉悦,心理得到满足,增强学习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当然,教学目标的分层,并不是要一味地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而是承认差异,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使“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学目标的立体性就是使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得到相应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教学氛围的和谐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体现在教与学的和谐性上。
传统教学是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然后应用这些结论去机械地解决一些问题。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强化主体意识,培养主体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内驱力,提高自控、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进而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主体性体现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给予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对教学方向的把握、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环境的创设上。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乐学。要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质疑问难,采用自学、合作学习等形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启发思维,教给学法。同时,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真正做到“四动”、“四会”,即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都会听、会想、会说、会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得到优化,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有机结合。
三、教学策略的差异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无视个别差异还是适应个别差异,这是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学生都同步发展。我们要使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能够达到新生课标的基本要求,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应正视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与特点因材施教,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两难境地,只要我们承认差异,合理运用分层递进和小组合作教学,差异也会变成一种资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层教学即通过将学生分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达到分层提高的目的。为了防止产生“标签效应”,分层应是隐性的,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加强组际互动交流,发挥优等生的特长。在全班教学、小组讨论和个别教学时,鼓励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达到“帮学相长”的目的。在全体学生操作练习、自学或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尤其对中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与有效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是通向教学目标的途径、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的有关因素,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加以优化组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方法本身不是目的,方法要为目的服务。有些教师费尽心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的积极性似乎调动起来了,但仅停留在“热闹”上,没有真正理解课堂上调动积极性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发现知识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师生的实际。学科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同一学科,内容有变化,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同一内容,课型不同,方法也有所区别。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形象、直观的成份多些,趣味强些。随着年级的增高,应逐步采取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全新的内容,如一些起始性的概念,以讲授法为主;规律性知识,运用讨论、发现法;几何形体知识,运用观察、操作法等等。
3.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除了运用实物、模型、挂图等传统媒体,要重视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受知识的渠道,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虽然很多,但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且各有利弊。只有合理组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才能产生整体优化的综合成就。总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始终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