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属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完成, 为防治沙门氏菌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 沙门氏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将会更加清楚。继续开发和研究新型的沙门氏菌检测手段和疫苗是预防和净化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措施。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的诊断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开发快速而特异的PCR 诊断试剂盒或DNA 芯片, 从而能够有效的鉴别沙门氏菌的种群[21]。除此而外, 新近研究的热门课题—新型沙门氏菌靶向抗肿瘤载体, 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7(1):19-20

[1] 马呈珠. 山东省286 起沙门菌食物中毒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

[2] 田素娟,王伟,朱国珍,杨书豪,徐海燕,杨艳艳,郭洁莹,彭志刚.抗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鞭毛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9,15(4):300-301.

[3] 张燕,朱超.我国沙门氏菌病和菌型分布概况[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3):400-40.

[4] 张双虎,冯王龙.沙门氏菌病研究探讨[J].中国畜牧种业,2009,6:149-150. [5] 孙雨,卜仕金,王美君.沙门氏菌的毒理作用机制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口岸卫生控制,2009,14(2):56-58.

[6] Ali SH,DeCaprio JA.Cellular transformation by SV40 large T antigen:interaction with host proteins[J].Semin Cancer Biol,2001,11:15-23.

[7] 李巨银,傅宏庆.人畜共患病的现状与防治———沙门氏菌病[J].吉林畜牧兽医,2005(8):54-55.

[8] 邢涛.家畜常见的沙门氏菌简介[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84,287. [9] 刘素梅.沙门氏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23-11024,11031

[10] 李扬,鞠玉琳,王晓波,刘挺..中药“连黄”对耐药沙门氏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07,234(28):9-11.

[11] 张宏伟,赵宏,姚霞.进口水产品及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检测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2):121-12.

[12] 黎敏英,邓树轩,叶朗光,黎松庆.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3):138-139.

[13] 焦新安,黄金林. 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联合检测沙门氏菌的应用[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 38(5):331~334

[14] 田素娟,徐海燕,张芃芃,杨书豪,王战争,黄树林.抗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McAb的特性分析与初步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8):921-922.

[15] 徐耀辉,焦新安,胡青海,潘志明,黄金林,曾显营.酶标单抗阻ELISA检测鸡白痢和鸡伤寒抗体[J].中国兽医学报,2006,26(2)140-143

[16] 孟凡军,田笑,丁杰,刘民培.抗沙门氏菌IgY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014-1016.

[17] 文其乙,焦新安. 直接ELISA 检测沙门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 中国兽医学报,1995; (15):105~111

[18] 彭丽萍, 陈博文.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9, 15( 5) : 89- 91:

[19] 张艳红,吴延功等.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 22(2):39-41

[20] 卢强,陈贵连. 应用PCR-ECL 技术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J]. 中国公共卫生,1995; 12(10):22

[21] 张华.动物性产品中沙门氏菌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 2004( 6) : 8-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