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并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以文解文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情感与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对故都深切眷恋和深远幽思的情感。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欣赏和优美语言的鉴赏,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景物,体味情感。理解和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选取与作者感受的独特性,从而把握“故都的秋”中的强烈“主观色彩”;

(2)品味文中一些很见功力的字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点拨法、以文解文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生自由交流话题“同学们对于秋风秋雨的感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对秋天的与众不同的感触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正音(PPT) 二、 知人论世

请看大屏幕,请一生读。 1、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2、写作背景

三、 整体感知

1、解题

问:“故都”就是北平,那么文题可否换成“北平的秋”?

明确:北平故都,曾是多代的国都,但到作者写这文章的时候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故”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深沉的眷念及怀旧、悲凉之感,“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题目明确而深沉。

1

2、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全文。

要求:A、给段落编号,找出具体描写秋天景物的段落。 提示:宜慢不宜快,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明确:第3-11段。

B、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提示:提纲契领的句子中抓关键词,一般在句首、尾、中。

明确:清、静、悲凉。 清、静——景物的客观特点 悲凉——作者的主观感受

像这样提纲挈领,笼罩全篇、全段的句子就是课文的关键句。对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3、对比南国秋:

现在,让我们用提纲契领、找关键词的方法寻找国秋的特点(慢、润、淡) 4、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2 总起 南北异秋 3-11 分述 秋景趣图 12 论述 秋趣寻因 13-14 收束 舍命以求

引导归纳五幅秋景图

提示:抓关键景物、用四个字表达。

明确: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体现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四、 鉴赏秋景

1.现在让我们一起到破院赏秋。请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勾划本段里的景物和描写人物的动词。

预设:作者独到的遣词造句跟我们平常的习惯用语不太一致,有些生僻字,导致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就不容易通顺朗读,但同学能把握住清静悲凉的特点已经足够。

明确: 景物:浓茶、天色、飞声、日光、蓝朵

人:泡、坐、听、数、对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注意:第三段寻找景物的时候有同学找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是郁达夫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北国的景物。

思考: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写了一些平常的景物呢?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① 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 从细小的东西入手,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

用的说了。以小见大。

2

③ 名胜游人如织,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 师: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明确: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 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以情选景,不蔓不枝。 2.品味语言

在郁达夫笔下,秋有声,秋有色,秋有味。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自选一幅秋景图, 尝试从不同角度,抓关键词(表颜色、动词、声音的词),品味“故都的秋”。 (1)秋色

颜色“蓝白” ——视觉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点拨: 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有人去世了,哀悼的人戴着白花、黑纱(不是红花、红纱)—压抑、悲凉。 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可谓是透人肌骨啊。 在五幅秋景图中,还有哪些秋色描写?

灰沉沉的天底下、青布单衣、淡绿微黄的秋枣

师:同学赏析的非常好,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

思考:为什么第11段的结尾用“Golden Days”而不用“黄金般的日子”? 明确:颜色的协调,情绪的需要。 (2)秋有声——听觉

驯鸽的飞声、秋蝉残声、秋雨话凉、扫帚声 提示:换成“叫声”好不好? 明确: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更显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问:还有同学也从听觉的角度赏析秋景图的吗?

秋雨话凉中的“了”的读音特写,给人凄清、空旷、悲凉的感觉。 提示:联想对着空房间、古井、深林大喊一声的回音效果。 (3)秋有味——动词

1、问: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南国的秋?

提示:南国秋的慢润淡与故都秋的清静悲凉在内容上形成了——对比,起到了对比烘托的效果。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得结构严谨。

品13段 对比、比喻、排比 延伸:舒婷《春卷》对比阅读

2、泡浓茶、破屋、破壁腰——味觉、视觉

明确:独特的品味,体现皇城的历史底蕴、繁华已逝的悲凉。可见秋有味。 3、“细数日光”

师:请问日光能数吗?并且是“细细的数”为什么他数的这么有味道?“数”字你读出了什么?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