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第一课 崇敬的人(感人的形象)

1、通过对感人的形象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去 观察生活、关心生活,进而热爱生活。

2、初步了解感人的形象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们是平凡的人,他们因为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而光彩照人。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著精神使他们成为我们最崇敬的人。 二、欣赏评述,分析理解。

1、欣赏《请历史记住他们》、《粉笔生涯》、《钢水·汗水》、《白衣天使》、《父亲》、《歌乐山烈士群雕》、《人民的好儿子》。

2、作者其人、创作背景等切入介绍,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三、启发创意,创作表现互相交流。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意思的事件,抓住事件中最突出的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2、评一评。

(1)你认为怎样的形象感人?

(2) 选择一幅你最感兴趣的图例,说说你对作品的感受。 3、介绍《粉笔生涯》的画面内容。 4、对《父亲》内容作简单介绍。

1

教学内容: 第二课:长长的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七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指导观察校园道路、教学楼 (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七条:公路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属设施和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2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